乙年(馬爾谷) 復活期第二主日:多默的出谷經驗

by 吳智勳神父
2021-04-11
復活期第二主日(救主慈悲主日)

宗徒大事錄 4:32-35


若望一書 5:1-6


若望福音 20:19-31


  復活期第二主日,不論是那一年,都用今天這篇若望福音,大概因為裏面提到耶穌「八天後」顯現給多默,而今天正是復活後的第八天。這個顯現的故事可帶出很多主題、今天讓我們看看耶穌怎樣帶領一個多疑及恐懼的人走出幽谷。

  聖經上有關多默的記載以若望福音為最多,除了今日福音的記載外,起碼還有兩次。第一次是當耶穌去伯達尼的時候,由於接近耶路撒冷,門徒怕有危險,勸耶穌不要前去,但多默卻說:「我們也去,同他一起死罷!」(若11:16)看似有勇氣,但卻是悲觀的勇氣,有「死了便算」的意思,而非從容就義的勇氣。第二次是最後晚餐時,耶穌叫門徒不要心煩意亂,但要信賴祂,祂會為他們預備地方。多默接著問:「主!我們不知道你往那裡去,怎麼會知道那條路呢?」(若14:5)這反映出他是個多疑恐懼的人。今天的福音,更把他的性格顯露無遺。

  多默雖跟其他門徒生活在一起,但卻保持距離,不太相信別人。他有自己的內心世界,在裏面他才有安全感;一旦和外界接觸便會恐懼不安,很自然的又退回自己的世界裏。這種人很難接受別人的話,亦難以進入別人的生活經驗裏。當其他門徒跟他分享耶穌顯現的喜樂時,他就覺得是一種挑戰,立刻建起一度理性的圍牆保護自己:「除非我看見他手上的釘孔,……我決不信!」讓我們看看耶穌怎樣帶領這個自我封閉的人走出多疑恐懼的藩籬,向外在的世界開放。

  耶穌顯現時首先說:「願你們平安」。多默既是內心恐懼不安,耶穌先安他的心。不安是人最大的敵人,不安的人去那裡或做甚麼事都會不安。耶穌繼而邀請多默從理性的藩籬走出來,去觸摸祂手上的釘孔,肋旁的傷痕,主要是要多默經驗到基督對人的愛。耶穌像對他說:這是為你而受傷的,不要停在理性的保護網裏,走進一個真情實感的世界吧!的確,傷口往往是愛的標記。一位母親抱著兒子逃離火場,被火燒傷頸部和背部;兒子長大後,每次看到及觸摸到母親頸部的傷痕時,都感受到一份真實的愛。多默果然投入耶穌的愛中,熱情的回應:「我主,我的天主!」他的情感被引發出來,重建了愛的關係。

  耶穌提到不見而信的人是有福的。信德就是要求人離開一個自我設計的安全範圍,投向天主的懷抱,只去信賴祂。信德之父亞巴郎本來很富有,但天主偏偏要求他離開安全的境界,去到一個遙遠的地方。他慷慨地回應天主的召叫,相信天主會帶領他去活一個更豐盛的生命,他沒有要求保證,也沒有像多默一樣提出條件:「除非我看見……」。

  一個多疑恐懼的人,其信仰歷程會比別人緩慢,他需要一些出谷經驗去衝擊自己。比方,今天我們可嘗試到貧窮的地方去作生活體驗,像出谷紀中的曠野一樣。現代人太幸福了,一些帶著三分飢寒的經驗可幫助他們碰到自己的內心,引發他們對別人的憐憫,從貧窮人身上看到復活的基督。像多默一樣內向的人,他們信仰的障礙可能是過份理性,一些感性的活動可能使他們開放自己。例如:祈禱時不要想得太多,多重視團體祈禱或用身體祈禱,跟隨別人大聲誦唸經文,高聲詠唱,也不妨高舉或張開雙手,把自己整個人投入,放開理性的矜持;又或注視十字架上的耶穌,或遠眺無際的海洋、廣闊的天空,用感覺去體驗天主的臨在,跳出自我細小的空間,聆聽及接受耶穌的邀請:「把你的手指伸到這裡來,看看我的手吧!伸出你的手來,探入我的肋旁」,讓耶穌帶領自己出谷。

過往的同一聖言反思

其他文章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