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年(路加) 四旬期第四主日:有情的父親

by 吳智勳神父
2016-03-06
四旬期第四主日

若蘇厄書 5:9,10-12


格林多後書 5:17-21


路加福音 15:1-3,11-32


  路加福音特別喜歡說天主的慈悲,因此被稱為罪人的福音。路加在第十五章裏,連續說了三個比喻:即失去的羊、失去的錢幣、失去的兒子,三個都襯托出天主的慈悲。中國人有句說話:「浪子回頭金不換」,形成我們側重講浪子回頭。其實,如果將注意力放在浪子身上,就錯過了這個比喻的意思,路加是想講父親的慈悲。今日我嘗試帶大家用一個「情」字去看這個比喻,故事包含了罪惡和慈悲的對立,罪惡就是無情,慈悲就是有情。

  小兒子要求分家,是無情的表現。通常父親死了才會分家,現在父親在生而要求分家,明顯地傷害父親的心。小兒子得到家產後,立即離開家庭,對家庭是無情的表現;把父親的家產揮霍淨盡,不在乎這是父親辛勞所得,更是無情之極。無情會使人失去尊嚴,但亦會遭受周圍的環境和別人無情的看待。今日的故事用饑荒、窮困、潦倒去表示環境的無情;小兒子被派去放豬,想食豬吃的豆莢也不能,顯出別人的無情。猶太人視豬為不潔,是不可接近的,現在竟然要放豬,想食豬吃的豆夾,是墮落到極點,是無情的高峰!遇到無情的環境及無情的人,人就會被迫停下來,反思「情」的重要。從「情」裏面,人找回自己,找回自己的尊嚴。小兒子在撫心自問中,想起父親是個有情人。鏡頭慢慢移到父親的身上,真正的主角出場了。

  父親原是個有情人,面對兒子要求分家的時候,他竟然願意分給他!如果當日父親無情地把兒子趕走,或者兒子分家離開的時候,父親激憤地說了一些無情的話,那麼,無情對無情,結果彼此都是無情,不會負負得正的,小兒子大概不敢回家。現代那麼多年輕人自殺,可能生在一個無情的家。現在這是一個有情的父親,小兒子在「情」裏找回自己;他想起父親的「情」,慚愧地承認自己的「無情」,才能說出懺悔的話,起來回去有情的父親身邊。

  故事中父親的情,既明顯又真誠;他很遠見到兒子回來,就動了憐憫的心,即動了「情」。說他「趨前」擁抱,是譯得不夠傳神,原文是有「飛奔」的意思。父親不是等兒子走到面前,而是主動地、忘形地跑出去擁抱;猶太人的家長,很講究尊嚴的,奔跑是失儀的舉動,但這正顯示父親真情流露,忘記儀態問題了。中國古人說「倒履相迎」,也是真情忘形的表現。「擁抱」是狂喜的表現,多次見到有人脫險回來,他的親人會狂喜互相擁抱痛哭,那是真情的流露。在真情流露底下,父親好像忘記了兒子的惡行,亦沒興趣聽兒子的懺悔,因為他知道自己的真情得到勝利,無情的兒子現在懂得「情」是什麼東西。所以,他很樂意恢復他作為兒子的身份:「袍」是榮譽,「戒指」代表權力,「鞋」是自由人的象徵,因為奴隸是沒有鞋穿的。比喻沒有說小兒子的結局,但大家都猜到他會變成有情人。

  故事本來可以停在這裏,但耶穌願意顯示父親同樣慈悲地對待另一類無情的人。大兒子表面上循規蹈矩,但事實上,他亦是個無情的人。首先,他聽到弟弟歸來,便以冷面無情的公義,「生氣不肯進去」,對弟弟的遭遇沒有一點同情的心。他不承認這是自己的弟弟,不屑稱呼他,只對父親說:「你這個兒子」。他對弟弟有一種無中生有的譴責,說他「與娼妓在一起,耗盡你的財產」,這是個無情的推測。他對父親很不敬,沒有稱呼過「父親」,處處都是不客氣地稱「你」,反映出平日的服從是一種很勉強的責任。最後,他還用小山羊、小肥牛這些物質去量度與父親的「情」;還有,弟弟分家後,剩下的全都是他的,現在弟弟回來,父親竟恢復他兒子的地位,即弟弟再一次分到他的那一份,這是多麼不公道!父親對著這個無情的大兒子,同樣有情地稱呼他「孩子」,稱呼小兒子為「你的弟弟」,希望用親情來感動他。耶穌巧妙地把比喻停在這裡,大兒子的結局如何,在乎人能否聽到弦外之音,做個有情人。聽的人中不少是法利塞人,耶穌就讓他們去決定大兒子的結局,祂耐心等待另一浪子的回頭。

  比喻為我們有很大的啟示,今日人與人之間的疏離越來越明顯,人與人之間那份情越來越冷漠。我們時常聽到親兄弟姊妹爭家產,或夫妻分手時那種無情的手法,令人不寒而慄。我們的社會已有夠多無情的人存在,作為基督徒,無情是與我們的身份不相稱。願我們聽到這個有情父親的比喻後,認識到天父的慈悲,不但不做絕情的人,還有能力去做個有情的人。

過往的同一聖言反思

其他文章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