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會及其普世性

by Edmond Lo
2021-05-09
復活期第六主日

宗徒大事錄 10:25-26,34-35,44-48


若望一書 4:7-10


若望福音 15:9-17


「但當聖神降臨於你們身上時,你們將充滿聖神的德能,要在耶路撒冷及全猶太和撒瑪黎雅,並直到地極,為我作證人」(宗 1:8)。在《宗徒大事錄》的開端,耶穌給宗徒們的說話,概述了整部書的進展。在聖神的引領下,宗徒們在耶路撒冷、猶太、撒瑪黎雅傳佈福音,其後並遍及整個羅馬世界。可以說,《宗徒大事錄》為教會後來的歷史作序幕,而普世教會的任務是把福音帶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因為天主「願意所有的人都得救,並得以認識真理」(Ignatius Catholic Study Bible – New Testament, p.203; 弟前 2:4)。

救恩的至公性或普世性,聖保祿稱之為「奧秘」,這主題貫連着整部聖經。在舊約中,這主題大部分是隱藏著的,但在耶穌時期,便完全彰顯了(哥 1:26-27, 厄 3:5-6, 羅 16:25-26)。復活期第六主日的《讀經一》,在科爾乃略的家,驚鴻一瞥地,我們看到了救恩的普世性。這常被稱為「外邦人聖神降臨」的一幕,描繪了聖神的恩典如何傾注在外邦人身上,連受了割損的伯多祿的追隨者也大為驚訝(宗 10:45)。路加巧妙地把這主題表達,作為對讀者的提醒:耶穌升天後,教會作為傳播福音者的使命,是向普世萬民宣揚天主對每個人無條件的愛。

救恩的至公性或普世性,聖保祿稱之為「奧秘」,這主題貫連着整部聖經。在舊約中,這主題大部分是隱藏著的,但在耶穌時期,便完全彰顯了(哥 1:26-27, 厄 3:5-6, 羅 16:25-26)。復活期第六主日的《讀經一》,在科爾乃略的家,驚鴻一瞥地,我們看到了救恩的普世性。這常被稱為「外邦人聖神降臨」的一幕,描繪了聖神的恩典如何傾注在外邦人身上,連受了割損的伯多祿的追隨者也大為驚訝(宗 10:45)。路加巧妙地把這主題表達,作為對讀者的提醒:耶穌升天後,教會作為傳播福音者的使命,是向普世萬民宣揚天主對每個人無條件的愛。

曾幾何時,大學生活的回憶既深刻且珍貴,現隨着自己年事漸長,已日趨模糊。但我依然記得,在大學第一年初,在校園裏偶然遇上兩位華裔敎友。那時我還未信主,甚至不知道彌撒是什麼。不知何解,他們邀請我到大學校園裏的聖母升天小堂參與彌撒。聖祭完畢,他們介紹我認識在小堂負責校園事工的校牧,他是一位巴西略會的神父。這看似普通的偶遇,卻成了我終身參與天主教會的開始,把我引領到這神聖境域的大門前。

那時候,像很多來自香港的留學生一樣,我在經濟上拮据籌維,並不豐裕。有一天,我經過大學校園附近的麥當勞快餐店。我腹如雷鳴,似在抗議我整個上午都沒有吃東西,當時已經是午飯時候。我的胃在嘮嘮叨叨,想要一個巨無霸漢堡包,最好還有一客薯條。但當我想起銀行戶口僅餘的存款,最後我們還是吃了一個蘋果批便了事。

要掌握英語真不容易,但更困難的是適應北美文化的挑戰。雖然我覺得自己是邊緣人,我仍極力說服自己,我是屬於這裏的。若用「艱難」這兩個字來形容大學第一年的頭幾個月,可以說是極度的輕描淡寫。比較貼切的是「可悲」,甚至是「悽慘」。有時我不禁對於自己離家到外國留學的決定,有所懷疑。

要掌握英語真不容易,但更困難的是適應北美文化的挑戰。雖然我覺得自己是邊緣人,我仍極力說服自己,我是屬於這裏的。若用「艱難」這兩個字來形容大學第一年的頭幾個月,可以說是極度的輕描淡寫。比較貼切的是「可悲」,甚至是「悽慘」。有時我不禁對於自己離家到外國留學的決定,有所懷疑。

聖母升天小堂團體在我最需要扶持的時候給我的支持,讓我銘感於心,但我可從沒去想太多他們對我關懷備至的原因。對我來說,這是每一個教會團體都會做的。雖然這想法是正確的,但本主日的反思,讓我意識到,當天主普世教會張開雙臂歡迎世人時—正如在《讀經二》中伯多祿歡迎科爾乃略和未受過割損的人,和聖母升天小堂團體歡迎我—教會這樣做,不單是出於愛德,儘管愛德在耶穌的教導中極為重要,也是因為教會是至公的。而這兩者是互相連結的。

過往的同一聖言反思

其他文章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