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寵的灌流

by Ben Cheng
2018-09-30
常年期第二十六主日

戶籍紀 11:25-29


雅各伯書 5:1-6


馬爾谷福音 9:38-43, 45, 47-48


這個主日反思,《馬爾谷福音》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就是教會淪為自己的敵人;不斷地損害着自己。事實上,損害對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離間,然後逐個擊破,而我們的敵人也正在以同樣的手段來對付我們; 透過制裁、嫉妒、惡性競爭、爭地盤和排斥等手段,使我們將原本應為上主服務的精力,浪費在互相鬥爭中。福音現在讓我們看到這種情況是如何形成的。

在這主日福音讀經中,若望對耶穌說:「師傅!我們見過一個人,他因你的名字驅魔,我們禁止了他,因為他不跟從我們」(谷 9:38)。儘管如此,耶穌回答說:「不要禁止他,因為沒有任何人,以我的名字行了奇跡,就會立刻誹謗我的,因為誰不反對我們,就是傾向我們。」(谷 9:39- 40)。耶穌的態度,是如何奇妙,權威和真誠!若望抱怨不是自己「圈內的外人」為何會得到讚揚,但耶穌並不介意他人是否用「祂」的方法行善,更不需要一切合適無縫的拼合。類似的故事在讀經一中亦可以找到。若蘇厄向梅瑟抱怨那兩個人在營地裡而不與群眾在一起,當神能降到他們身上的時候,也能作出類同的神預。梅瑟用與耶穌相似的語氣回答說:「你為我的緣故嫉妒人麼﹖巴不得上主的人民都成先知,上主將自己的精神貫注在他們身上!」(户 11:29)。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耶穌和梅瑟所關注的是「恩寵的灌流」。天主的恩寵和神能的降臨,是以祂的名而賜給人。在耶穌來說,重要的是驅散魔鬼和邪惡,也把以色列戰勝敵人,而教會的使命是要將天主的愛在世上傳播,成為恩寵的管道。相對之下,我們個人的榮耀、地位、特權、名聲、社會地位,都變得微不足道。

再者,宗教生活無論在結構、秩序和禮儀上都總有其優秀、正確和至真之處。但與此同時,這些教會結構卻有時成了某些「束縛」和限制。而相對地這些恩寵的灌流卻可在其他宗教上彰顯和發生。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的文獻提醒我們,必須認識到「聖道的種子」是存在並活躍於各宗教中(《教會傳教工作》法令n.11; 《教會》憲章n.17)。天主公教絕不摒棄這些宗教的真的聖的因素,並且懐著誠懇的敬意,考慮他們的作事與生活方式,以及他們的規誡與教導。這一切雖然在許多方面與天主公教所堅持,所教導的有所不同,但往往反映着普照全人類的真理之光(《教會對非基督宗教態度》宣言n.2)。這些「榮光」最終都是來自耶穌基督。衪建立天主教會作為一個特許和適當的方式以彰顯衪的恩寵,但同時,衪恩寵的標記亦可以在其他管道中找尋到。

因此,讓我們以敞開的胸懷去遵循耶穌的原則,接受其他基督宗教教派和世界上其餘宗教裏,我們所見的優秀、至真和正確之處。耶穌的期望是讓我們用普世的、至公的目光「出去,到處宣講」。(參 谷15:16)讓我們不再蜷縮一角,在自己的小圈子裡自我陶醉,不包容他人,卻要全心全意承諾上主,「因為誰不反對祢,就是傾向祢。」願我們把這公教會的任務視為自己人生中優先的使命。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