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難的奧秘

by Edmond Lo
2021-09-12
常年期第二十四主日

依撒意亞先知書 50:5-9


雅各伯書 2:14-18


馬爾谷福音 8:27-35


14 年前,中華殉道聖人堂有滿滿兩巴士的朝聖者,在本堂司鐸梁達才神父的帶領下往聖地朝聖。我和太太很有恩寵,參加了這個包括聖地很多著名景點的朝聖團。多年來,在聖經上,我們已經很熟悉這些地方。那一刻,是我們第一次可以真正踏足和親眼看見這些地點。這是莫大的喜樂和難以置信的經驗!由我們從特拉維夫的 Ben Gurion 機場出來的那一刻,我已仿彿身處雲端;實難以置信,我們遊覽的這個聖地,曾是上主親自臨在的地方;在這地中海沿岸之古地,聖經裡雲雲聖者如瑪利亞、宗徒們、約翰洗者、依撒意亞、厄里亞、達味、梅瑟和亞巴郎等等,竟曾在此行走和呼吸過!
我們的旅程北上至加里肋亞海和鄰近城市,然後轉向南朝耶路撒冷進發。(記得葛法翁嗎?提庇黎雅這名字是否熟識? 誰能忘記加納呢?!)差一點點,我們就到達位處較北的達斐理伯的凱撒勒雅,本主日福音讀經的背景城市。根據馬爾谷的記載,在達斐理伯的凱撒勒雅,本名西滿的伯多祿,向耶穌作出了他著名的表白,承認祂是「基督」或希臘語的 “Christos”,意思是「受傅者」。
《瑪竇福音》所記載的同一事件,多了一個角度,展示了耶穌對聖伯多祿承認祂是「基督」的回應:祂給他命名 “Petros”(希臘語)或「伯多祿」,是「磐石」的意思;祂答應要「在這磐石上」,建立祂的教會。祂也將「天國的鑰匙」交給伯多祿,象徵了伯多祿的新身分 — 在世上祂的繼承者。伯多祿是這國度的首席老師和行政者,有束縛和釋放的權柄,即是有不受約束的教導權和有能力作出具約束力的決定(參 Ignatius Catholic Study Bible – New Testament, 瑪16:18-19)。
儘管《瑪竇福音》的故事非常重要,但本主日,教會要我們將注意力集中於苦難的議題上。這解釋了為什麼本主日的《讀經一》是取自《依撒意亞先知書》中,詠「上主僕人」的第三首詩歌。(其他三首詠「上主僕人」的詩歌是:依 42:1-9, 49:1-6, 52:12-53:12)。承接著福音中苦難的主題,依撒意亞第三首「上主僕人」的詩歌,給我們的是一個強而有力的「受苦僕人」的例子,這形象被基督徒認定為指向耶穌本人。同樣,接下來的是一首感恩的聖詠,由一個病重後復原的人所寫。這聖詠是依撒意亞在「上主僕人」第三首詩歌中,表達對天主信賴的迴響:「因為吾主上主協助我,因此我不以為羞恥」(依 50:7)。
若說苦難支配著整個基督信仰,這一點也不為過。整個救恩工程建基於一個人 — 我們的主耶穌基督 — 的苦難。祂將自己奉獻於十字架上所獲得的救恩和之後的復活,就是人類可以在希望中生活的理由,我們相信基督已經戰勝罪惡和死亡,藉着祂,我們也可以這樣。祂是最終極的祭獻,是所有舊約祭獻的指向和期望:從亞伯爾的祭品「自己羊群中最肥美而又是首生的羊」;到聖經裏出現的第一位司祭 — 默基瑟德的餅酒;到亞巴郞以他的獨生子 — 依撒格 — 作為祭品;到在耶路撒冷聖殿,歷年來宰殺逾越節羔羊所作的祭獻 (出 4:4, 14:18, 22:1-14)。故此,信實的基督徒會從天主的浩瀚計劃這個觀點來看各種煎熬,認為他們是「大喜樂」(雅 1:2)。跟隨基督,我們要以堅忍的心來面對,相信我們的堅定不移和對天主的信德,會使我們在靈性上成熟和在人性上達至完美。
不幸地,雖然苦難是基督宗教的核心教導,它同時也是一個人們最不明白的教導,不只是我們這些意志薄弱的信徒,甚至我們的第一位教宗 — 聖保祿 — 也不明白(當然,這件事發生在那令每一位門徒成為一個新人的五旬節之前)!現在,我們明白為什麼耶穌在剛剛立聖伯多祿為祂在世上的代表,賦予他在祂自己的國度裏,約束和釋放的權柄之後,會立刻責斥伯多祿說:「撒殫,退到我後面去!因為你所體會的,不是天主的事,而是人的事」(谷 8:33)。下次,當我們因人性對痛苦的恐懼而感到困惑時,我們會選擇跟隨雅各伯的勸告,用堅忍來達至靈性上的成熟嗎?或者,我們會跟隨五旬節前的伯多祿的意識,拒絕接受痛苦呢? 他說:「主,千萬不可!這事絕不會臨到你身上!」 (瑪 16:22)

過往的同一聖言反思

其他文章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