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正義,這是慈悲

by Fr. Justin Huang
2021-10-17
常年期第二十九主日

依撒意亞先知書 53:10-11


希伯來書 4:14-16


馬爾谷福音 10:35-45


(本篇譯稿為黃謙善神父主日講道,若內容有不一致的情況,一概以英文原稿為準。)
我們學校的校長佩里先生(Mr. Perry) 曾經分享過一個故事,講的是他小時候,和家人乘渡船去鹽泉島(Salt Spring Island )。他的一個朋友把他帶到輪機艙門口,他們在那里四處窺探,當一個工人憤怒地看著他們時,他的朋友向那個人扔了東西。然後他和佩里先生逃走了。旅途結束時,渡輪公司給佩里家打了電話(因為當時他們有一份所有乘客的名單,知道誰有孩子同行),並詢問佩里的父親,他的孩子是否與這起事件有關。他的父親問他的兒子們是否知道這件事,佩里當著他的面撒了謊。
這個故事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是:佩里至今仍然對這個謊言感到內疚,當他分享這個故事時,他的臉變紅了。他仍然認為他的父親可能已經知道他在撒謊,只是想看看他是否會說出真相。佩里先生從未告訴他父親真相,也沒有向他道歉。
我們談論的是冒犯和傷害我們的父母。一位朋友告訴我,他十幾歲的時候,無緣無故地讓父母討厭他。我之前提到過我父親和我爭吵,然後互相大喊大叫,他咄咄逼人地走近我,我一拳打在他的臉上(https://thejustmeasure.ca/2018/08/26/commitment-to-the-eucharist-gives-stability/)。我怎麼才能彌補我的過錯呢?
第一篇讀經是關於贖罪的。上面說:「上主的旨意,是要用苦難折磨他。當他犧牲了自己的性命作贖罪祭的時候,作了贖罪祭時, 他要看到他的後輩延年益壽;…。主的旨意要藉著他興旺,…。我正義的僕人,要使許多人成義,因為他承擔他們的罪過。」(依53:10-11)。
讓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第一句話上:「這是上主的旨意,要用苦難折磨他。」很明顯,這指的是耶穌承擔我們的罪,為我們受苦。 「舊約」並沒有像我們之前談到的那樣,在神學上區分天主的指示性意志,也就是祂指示發生的事情,和祂寬容的意志,什麼是祂允許發生的事情。 (https://thejustmeasure.ca/2018/10/21/two-reasons-why-god-allows-us-to-suffer/)。所以,這句話並不是說天父選擇了懲罰耶穌,而是耶穌自由地選擇了承擔我們的懲罰,這是天父計劃的一部分。
贖罪是我們內心深處都承認的一個現實,但我們忽視了它。我們知道,我們應該為故意給父母和其他人造成的的痛苦而受到懲罰。懲罰承認發生了一些錯誤;存在著不合乎正義的事,我們需要彌補這一點。
當我打父親後,雖然他原諒了我,但我傷害了他,傷害了我們的關係。為了彌補我造成的痛苦,我想承擔這種痛苦,補償他。
做到這一點可以有不同的方式,無論是我道歉、為他做補贖、還是為他做一件好事。關鍵是我要做出犧牲來彌補我所造成的傷害。
加里·查普曼博士(Dr. Gary Chapman)因撰寫《五種愛的語言》一書而聞名,他的想法之一就是以一種讓人能理解的方式道歉。道歉有五個要素:對不起;我錯了;我怎樣才能改正?我不會再那樣做了,你能原諒我嗎?
他的第三點,「我怎樣才能改正?」是關於贖罪的。我們不僅必須歸還一部偷來的iPhone,告訴人們真相,而且我們還必須做更多的事情來恢復正義。對於那些喜歡用語言表達愛意的人,我們會告訴他們他們對我們有多重要;對於喜歡服務行動的人,我們會為他們做一些額外的事情,證明我們的後悔;對於喜歡禮物的人,我們會給他們一些東西,表明我們記掛著他們;對於喜歡我們花時間陪伴的人,我們會花額外的時間和他們在一起;對於喜歡親暱接觸的人,一個大大的擁抱可能會有所幫助(Gary Chapman,A Teen‘s Guide to the 5 Love 語言 s,105)。這些行動都是犧牲,需要額外的工作,而且可能會帶來一些痛苦。
我們回到第一讀經,「這是上主的旨意,要用苦難折磨他 。」考慮到人們給天主帶來的所有痛苦,我們欠祂的債務是巨大的。如果我們想想我們一生中造成的所有傷害,我們給父母、家人、朋友,甚至陌生人帶來的痛苦,我們應得的懲罰是我們無法承受的。我們不能向天主補償。
但是耶穌出於愛,自由地選擇承擔我們的懲罰,這真的用苦難折磨了他的身體和靈魂。
從前有一個四口之家:父親、母親和兩個兒子。他們彼此相愛,一天中最美好的時光就是一起吃晚飯,分享他們所做的事情,歡笑,並為對方祈禱。
但小兒子在12歲時,他開始無視父母,最傷人的是他晚飯時屢屢遲到。他的父母問為什麼。他就胡亂給一些藉口:朋友、家庭作業、各種忙碌等等。
他的父親警告他說,他的母親辛辛苦苦為他做飯,如果他總是遲到,他就沒晚飯吃。 「你不能再這樣不尊重你的母親了。」然後父親又給了他第二次警告,第三次警告,但男孩還是不聽。他的父母傷心了。
有一天,他又遲到了。母親給父親端上了一盤食物,然後是她自己,最後是大兒子。她給了最小的一個空盤子。父親對他說:「這就是正義。」他們在用餐時沒有說話。最小的孩子開始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感到難過,也開始感到飢餓。
媽媽和爸爸開始進食了,但哥哥還沒有。他看著他的媽媽和爸爸,他們都知道他準備做什麼。他接過弟弟的空盤子,把沒有碰過的一盤食物遞給弟弟說:「這是仁慈。」弟弟吃了晚餐,但他的哥哥那天晚上餓著肚子上床睡覺。
這就是第一篇讀經的意思,文中這樣說:「我正義的僕人,要使許多人成義, 因為他承擔他們的罪過 。」我們的哥哥耶穌承受了他弟弟妹妹們的懲罰。他代表我們愛天父,所以我們因他成了義人。耶穌是唯一能為我們贖罪的人。
這是基督宗教核心信息的一部分。天父不僅愛我們,而且渴望與我們建立關係。 (André Regnier, Clear & Simple, 66-67)
但我們沒有體驗到祂的愛,因為我們通過自由選擇的罪孽與他保持了距離。耶穌來是為了讓我們與天父和好,承擔我們的罪孽,並為它們贖罪。我們所有人的問題是,我們是否願意接受耶穌的邀請,恢復我們與天父的關係?
這是我們在前面顯示的關係圖。

前三張圖片顯示了承諾的程度,分別是單身、約會和結婚。下面三幅圖片代表了耶穌在我們生活中的位置:要么在我們的生活之外,要么是生活的一部分,要么是生活的中心。
下面的三張圖片中,哪一張代表了耶穌現在在你生活中的位置?你想把祂放在哪裡?你想轉到第三個圖像,讓基督成為你生活的中心嗎?
我們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可以做到這一點。這裡有一個祈禱的例子:「耶穌,我知道你是天主的兒子,為我獻出了你的生命。我要忠心跟從你,聽從你的話。你了解我,你愛我。我把我的信任寄託在你身上,我把我的整個生命都交到了你的手中。我想讓你成為使我堅強的力量和永不離我而去的歡樂。」。這段祈禱出自教宗本篤十六世,(https://www.vatican.va/content/benedict-xvi/en/homilies/2011/documents/hf_ben-xvi_hom_20110821_xxvi-gmg-madrid.html)。你可以在任何地方念這個禱文,甚至在我們內心默禱。
今天的經文幫助我們為五週後,也就是11月21日的「基督君王挑戰日」做準備。再說一次,你們要回答的問題是:我有沒有把耶穌作為我生命的中心?請繼續思考和祈禱吧。
我知道,當我十幾歲的時候,冒犯了多少次天主和其他人,我可能永遠也無法償還我所做的一切。唯一能償還我所欠的債務的人是耶穌--這就是正義。當他主動提出要為我在懺悔時贖我罪時,我被愛淹沒了--這就是憐憫。就在那時,我把耶穌作為我生活的中心。我希望你也能看到你的生命對正義的需要,以及天主的仁慈。

資料來源:This is Justice, This is Mercy

過往的同一聖言反思

其他文章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