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
教宗方濟各:禮儀使整個基督信仰經驗扎下根基的舉動
(梵蒂岡新聞網)缺少禮儀,就是「沒有基督」的基督信仰,只講求內在的信仰,而禮儀、聖經和聖事乃是達致與基督相遇的「具體媒介」,基督「透過聖事的標記臨在於聖神內」。為此,基督徒不能只仰賴個人、自發性的祈禱,而不重視公開禮儀。
乙年(馬爾谷) 常年期第五主日:注視耶穌本人
這個星期的福音讀經與上星期的讀經在時空上自成一個單元,敘述耶穌在安息日於會堂驅魔之後,便來到西滿和安德肋的家,以「拉手」這個簡單的動作,治愈了西滿的岳母,她甚至可以起來伺候這群訪客。
【黃謙善神父主日講道】完滿的生命
如果你有改變世界的魔力,你會怎麼做(Matthew Kelly, The Four Signs of a Dynamic Catholic, 143-145)「超級英雄用他們的力量智取壞人」;歌曲作者用他們的力量贏得他們所愛的人的心。但是,如果我們有能力改變世界,難道我們不應該為了最大的利益,為最多的人,為能讓它持久嗎?
天父將救恩賜給全人類
俗語有句話說:「本地薑不辣」,但沒有想到連耶穌基督也會不受自己家鄕人接受。耶穌生長在木匠之家,家鄕的人知道了,便不相信祂有這智慧和能力,這也許是人性的缺點,看不起別人。人只會自以為是,高傲自大,耶穌基督就是要糾正我們,以身作則,要以謙卑之心為人服務,這是愛的表現吧!
遵守誡命是因為愛
天主的愛和救恩是給全人類,不局限於以色列民族。在這編聖經前幾節已經出現了三次「法律」這個詞語,強調聖家如可遵守梅瑟的法律,天主的法律。也因為他們遵守天主的法律,聽從天主的話,天主沿途給他們啟示和照顧,有天使也有先知。
在疫境中反省生活
這次耶穌行的奇蹟是驅魔,三本對觀福音都有題及類似的事,可能地方不同,但都是驅走大數量的魔鬼,他們都懇求耶穌讓他們進入豬羣中,衝入海,死在水裡。這群魔鬼不但人數多,還是很兇惡,人用什麼鎖鏈和鐐也不能制服他們。
天主在大自然中的啟示
今天的福音,令筆者聯想起第五部福音,即是朝聖。「大自然奇蹟一定是來自天主。」十年前,筆者學習神學時,暑假期間與一班同學到以色列朝聖,主題是《馬爾谷福音》,領隊神父在加里肋亞湖邊,說了這句話。
乙年(馬爾谷) 常年期第四主日:聖言的權威
今日的福音所記載的是耶穌傳道生活的開始,也是馬爾谷福音記載的第一個奇跡。一般人的注意力可能集中在耶穌驅魔這事件身上,而錯過了這段福音最主要的訊息:耶穌說話的權威,即天主聖言的權威。
【黃謙善神父主日講道】我們可以選擇我們的焦慮
信不信由你,我們選擇我們的一部分焦慮。這是因為有一些焦慮是基於我們的世界觀。例如,當我們上高中和大學時,我們所感受到的巨大焦慮來自於能否獲得好成績,其實是由於我們的身份是基於個人表現這樣一種世界觀。我們應該追求卓越,全力以赴,但天主並不只是要求我們全得A。如果我們相信並實踐這個真相,我們就不會那麼焦慮了。
教宗方濟各:《聖經》不是為泛泛的人類而寫,而是為我、為你、為有血有肉的男女而寫成的
(梵蒂岡新聞網)「《聖經》話語的寫成不是為留在紙莎草紙、羊皮紙或紙張上,而是為得到祈禱者的領會,讓這些話語在自己心中萌芽」。教宗方濟各1月27日依舊在宗座大樓的圖書館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以祈禱為核心的要理講授中强調了上述觀點。
在繁忙中察覺耶穌的愛
聖經少有地形容耶穌瘋了,事實上也真是啊!我們很少愛人愛到瘋了,除了我們的父母子女等,耶穌卻為了群眾的需要連飯也不能吃,這個狀態的耶穌完全漠視自己、家人和門徒的需要,與我們大相徑庭。其實為什麼祂要這樣愛這些群眾呢?
乙年(馬爾谷) 常年期第三主日:把握天主眷顧的時刻
馬爾谷福音特別重視做耶穌門徒的條件,今日的福音提供了不少做門徒的啟示。第一個做耶穌門徒的條件是把握時機。馬爾谷福音記載耶穌的第一句話是:「時候到了」。整部聖經不斷提醒人把握時機;第一篇讀經記載,尼尼微人把握僅有的時間去悔改,結果免去災禍;
天主的呼喚是明確的
在我24歲的時候,有一次,我去看我的家庭醫生。在候診室裡,我注意到一些海報宣傳墮胎是一些孕婦的一種選擇。當我見到我的醫生時,我問她是否建議墮胎。她說,她個人不希望女性這樣做,但會允許她們自己做出這樣的選擇。我們談了一會兒,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