殉道者的血是教會的種子

by Edmond Lo
2022-05-01

「你們要記得我對你們所說過的話:『沒有僕人大過主人的。』如果人們迫害了我,也要迫害你們 …」(若 15:20)。當我們聆聽本主日的讀經時,耶穌在祂受難及聖死前給門徒的一番說話,在我們的心內縈繞迴響。

耶穌的警告很快實現了。在五旬節,教會經歷過聖神如火的傾注後不久,伯多祿和若望在聖殿周圍進行治癒及講道的事工時,被公議會拘留、盤問及下令不可再因耶穌之名施教,然後被釋放了(宗 3-4)。在本主日的《讀經一》, 我們再次見到他們站在公議會前,面對猶太領袖的指責 — 他們的發言是有意「把這人的血,引到我們身上來」— 勇敢詞嚴地為自己辯護 (宗 5:28) 。

耶穌的警告很快實現了。在五旬節,教會經歷過聖神如火的傾注後不久,伯多祿和若望在聖殿周圍進行治癒及講道的事工時,被公議會拘留、盤問及下令不可再因耶穌之名施教,然後被釋放了(宗 3-4)。在本主日的《讀經一》, 我們再次見到他們站在公議會前,面對猶太領袖的指責 — 他們的發言是有意「把這人的血,引到我們身上來」— 勇敢詞嚴地為自己辯護 (宗 5:28) 。

拫據教會傳統, 伯多祿最終在尼祿王迫害基督徒時, 在羅馬殉道。聖保祿亦然。基督徒受到迫害是早期教會一直不變的主題。聖玻里加 (終 155) 、聖猶思定 (終 165) 、聖伯爾都亞 (終 203) 、聖老楞佐 (終 258) — 初期教會眾多的聖徳之士, 一個接一個地遭受羅馬帝國迫害而殉道。

聖依納爵(終 115) — 安提約基亞主教 — 是聖若望宗徒的門徒,他的殉道在早期教會的歷史中尤其為人熟悉。他是一位很有聖德的人。傳統說法是他甘願接受殉道的冠冕,拒絕了任何讓他免於被野獸吞噬的提議,還說道:「我是主的麥,藉野獸的牙齒而磨成麵粉」(註一)。由安提約基亞被押解到羅馬途中,他寫了七封信。我們在這些信中發現「公教會」這稱號首次被引用 (註二)。

公教會在萬難之下不斷成長,到了君士坦丁君皇時代,基督宗教的合法地位竟被其迫害者羅馬帝國承認。而諷刺的是獲得這地位之後,基督的教會很快地增長,最終被稱為羅馬天主教會。在教宗 — 聖伯多祿的繼任者和基督在世的代表 — 的領導下,教會通過宗徒的傳承,一代一代的傳給了我們 (參照 瑪 16:18)。第二世紀初期教會的一位教父戴都良說過這名句:「殉道者的血是教會的種子」(註三)。這是多麼真實啊!

耶穌在《若望福音》十五章對宗徒說的話,不幸地在教會歷史中實現了,但這訊息不單局限於初期教會。這個歷久常新的警告,不僅適用於宗徒、殉道者、教父及歷代教會,也適用於處身現今世代的我們。除了受到現今的政治迫害,以及極權政府對宗教團體的壓迫外,教會也不停地受到來自四方八面的攻擊 — 懷有敵意的勢力、特殊權益團體、渴望攫取權力的政府,以及把教會的信仰和道德教導視為侵犯個人「權利和自由」的世俗社會。作為良好的基督徒,我們必須把伯多祿和宗徒們在公議會面對同樣的挑戰時所說的話,牢記於心:「聽天主的命應勝過聽人的命」(宗 5:29)。

但我們怎能知道,甚麼是來自天主的教導,甚麼是來自人的呢?肯定的是,耶穌不會讓我們在這重要的課題上成為孤兒 (若 14:18)。在升天到天父前,祂把祂的羊托付給祂在世的代表 — 伯多祿 — 著祂去「牧放」和「餵養」他們 (參照 若 21:15-17)。蒙聖神特別的保護和指導,伯多祿和他的繼任者 — 我們的教宗和主教們 — 繼續奉行這神聖職務,讓教會在其二千多年的歷史中,漸漸地進入所有的真理 (若 16:13)。我們作為教會內的信徒或基督的羊群,每當在信仰或道德上有疑問時,仍可以在聖伯多祿及其繼任者青茵的草場上 — 即教會內 — 得到安全的牧放和餵養 (參照 詠 23:2)。

註一:https://christianhistoryinstitute.org/incontext/article/ignatius
註二:Weidenkopf & Schreck, Epic: A Journey Through Church History – Study Set, 第120頁。
註三: 同上, 第123頁。

過往的同一聖言反思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