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安樂死是錯誤的?

by Fr. Justin Huang
2020-02-02
獻主節

瑪拉基亞先知書 3:1-4


希伯來人書 2:14-18


路加福音 2:22-40


(本篇譯稿略經修輯,特為黃謙善神父主日講道即埸傳譯之用,所有引用語出處省掉,若有內容不一致的情況,一概以英文原稿為準。)

二零一六年上映的電影《降臨》,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知道生命中會有痛苦我們是否還願意接受生命。這是一分鐘半的開場鏡頭,從路易絲的女兒的出生------ 到隨著時間的推移,她早逝了。

偉大的加拿大心理學家喬丹•彼得森(Jordan Peterson) 質疑, 為什麼女人知道孩子會遭受痛苦還願意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生命中的其他問題還包括:「當你手頭拮据的時候,為什麼你會養這麼多孩子呢?」「與其讓人受苦,為什麼不選擇有尊嚴的死亡,安樂死呢?」

這類問題可以問我們的母親瑪利亞,她在福音中聽說她和她的兒子將受苦。在耶穌出生後的第四十天,她和聖若瑟把耶穌帶到耶路撒冷,到聖殿,這樣把第一個出生的兒子獻給天主,她就會得到儀式上得到淨化。之後一位名叫西默盎的老人把耶穌抱在懷裡,讚美天主讓他能夠在死前看見默西亞,他預言說:「看,這孩子已被立定,為使以色列中許多人跌倒和復起,並成為反對的記號──至於妳,要有一把利劍刺透妳的心靈──為叫許多人心中的思念顯露出來。」

「跌倒」和「復起」意味著以色列民族將不得不在關於耶穌的問題上做出選擇:要么相信他,要么拒絕他;「那些拒絕他的人會自我譴責,而那些擁抱他的人會得到祝福。」「成為反對的記號」預示著他的苦難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如果有人在你孩子受洗的那天告訴你,他們會受苦受難而死去,你會作何感想?有一次,我給科琳•羅伊(Colleen Roy)的一個兒子洗禮,她為公元前的天主教徒撰稿,並提到她的兒子是如何被感召為聖人,甚至可能像成為了加拿大殉道聖人一樣,那天正是他們的瞻禮!我說,「他可能真的會為天主而死!」我沒想到她會哭起來。

西默盎還說,「要有一把利劍刺透妳的心靈」,他指的是瑪利亞會眼睜睜看著她的兒子窒息失血三個小時直至死亡。

那麼,瑪利亞為什麼會接受這個呢?為什麼不試著擺脫它呢?當醫生問我們,「你想懷這個孩子到足月嗎?」因為我們的孩子將患有自閉症、殘疾,甚至很快就會死亡;或者當他們問:「你考慮過所有的選擇嗎?」當我們的父母在受苦但還殘喘的時候,他們看不到活著的人受苦的意義。答案是:因為生命,即使有痛苦,也比沒有生命要好。它仍然很珍貴,仍然是一份賜。

為什麼?因為人是為愛而生的,當我們受苦時,愛實際上會在人際關係中變得更加牢固。今天第二篇讀經說:「那為萬物的終向和萬物根源的天主,既領導眾子進入光榮,借苦難來成全拯救眾子的首領,也是適當的。」上面說我們是「萬物的終向和萬物根源」。天主就是愛,所以我們是為愛而生的。它還說我們被召「進入光榮」,意思是我們被召喚到天堂,這是一種愛的狀態,所以我們需要在愛中成長。這就是為什麼「借苦難來成全拯救眾子的首領,也是適當的。」

我們的愛是從難難中成長。當我們很難有耐心的時候,我們會變得更有耐心。當我們的孩子或我們的父母受苦時,我們對他們的愛就會增長!當生活中有痛苦的時候,生命仍然是珍貴的,是一份恩賜,因為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愛對方。不愛的人才會放棄:他們不會試圖拯救生命,不會去探望父母,也不會和親人一起受苦。

你知道當我們愛的人受苦時會發生什麼嗎?這讓我們心碎。但事實並非如此。我們的心更開闊。在電影“《降臨》中,我們都認為路易絲已經失去了女兒漢娜。但我們了解到的是,因為她遇到了這些外星人,他們的語言沒有開頭和結尾,她開始像他們一樣感知時間,她可以感知未來的事情,我們了解到她的女兒還沒有死,但會死。當路易絲在漢娜出生後告訴她的丈夫,她知道漢娜會死去,他離開了他的家人,因為他無法處理這件事。這是片段。

漢娜問的問題是,「你要離開我嗎?」是每個人都會問的問題。這是選擇墮胎或安樂死背後的問題。它在問:你還愛我嗎?我的生命還珍貴嗎?你會和我一起受苦嗎?天主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即使在我們人類受苦的時候,天主也進入了我們的苦難之中。耶穌本可以避開他的十字架,但聖若望福音說,「他既然愛了世上屬於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瑪利亞也從來沒有離開過她的兒子,只是和他一起受苦。當我們感覺我們的心都碎了,他們實際上是在愛中擴展。

這裡有三個理由說明安樂死和協助自殺在道德上是錯誤的。感謝斯蒂芬妮格雷Stephanie Gray在這裡清淅的推理。

  1.  安樂死生命違背了人類的自然求生的直覺。每當有病毒致死或發生自然災害時,所有的人類都會爭著去幫助和保護生命,即使是冒著自己的風險。當有人告訴我們他們懷孕了,我們會作何反應?快樂,因為生命是美好的!當有人說他們得了晚期癌症時,我們會作何反應?悲傷,因為即使死亡是自然的,我們也不會向它跑去。
  2.  文明社會的標準是什麼?想一想相反的情況,一個野蠻的社會:納粹德國、盧旺達種族滅絕、ISIS、它們之間的共同點是什麼?他們殺人,把人當「可拋棄的」對待,而不是把人當不可替代、不可重複的人對待。在野蠻社會中,沒有與生俱來的、不可剝奪的生命權;它是有條件的:一些生命受到保護,因為他們來自特定的種族,看起來特定的方式,屬於正確的宗教,或者能力達到一定水平。但文明社會堅持這樣一個事實───每個人都有不可剝奪的生命權。如果你屬於人類大家庭,你就有這個權利。安樂死和協助自殺違背了這種與生俱來的生命權。

    另一個回應:當人們想要死的時候會發生什麼?僅僅因為有人想要某樣東西並不等於是正確的。例如,如果某人患有BIID妄想症,即「身體完整認同障礙症(body Integrity Identity Disorder)」,這是一種肢體健康的人希望截肢的情況,該怎麼辦?如果醫生僅僅因為這些人想要就把他們的四肢截肢,那就錯了。

    此外,如果自殺在道德上是正確的,因為人們想要自殺,那麼為什麼當青少年自殺率上升時,社會和媒體會感到震驚?為什麼要阻止他們?因為他們很健康而且他們有整個人生在等著他們?那麼,在什麼時候,一個人會變得不健康、有資格自殺呢?在什麼情況下,一個人太老了不能活了?現在我們正處於道德遊戲中,決定在哪裡劃清界限。因此,安樂死的倡導者補充說,我們需要遭受痛苦才能自殺。但是,在什麼時候會遭受痛苦呢?一些青少年遭受了可怕的痛苦,他們真的想死。那,幫助他們自殺仍然是錯誤的。

  3.  醫學的本質是什麼?來保護生命。這就是為什麼在美國一些醫生和製藥公司不想參與處決某些囚犯,即使這是合法的,因為這違背了他們作為醫護專業人員的本質,並侵蝕了公眾的信任。

儘管如此,包括百分之七十的天主教徒在內的大多數人都支持安樂死。潛意識裡,主要原因是我們想要控制:「這就是我的生命。」。但是馬丁•路德•金說,「任何直接影響一個人的東西,都會間接影響到所有人。」當人們自殺時,我們只覺得少了一個。現在在加拿大,要求醫生殺死我們是合法的,許多人在他們不想死的時候被負疚去死;他們會因為受到壓力早點放棄,因為醫院需要他們的病床,或者因為照顧他們的工作代價很大。

除了控制之外,人們想要安樂死還有另外五個原因。

  1.  怕痛。對此的反應是,常規止痛藥可以控制高達百分之九十七的疼痛。但老實說:我們無法控制3%的痛苦。在這些情況下,我們需要忍受它們。最後的一段視頻將演示這是如何運作的。
  2.  情感上的痛苦。在這些情況下,我們需要心理輔導。
  3.  有些人覺得自己是負擔。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幫助他們改變觀點。疾病才是負擔,不是人。他們所承受的苦難給了我們一個愛他們的機會!
  4.  有些人感覺自己沒用。如今,不幸的是,我們的價值植根於我們的作為,而不是我們是誰。我們是特別的,我們有尊嚴,不是因為我們取得了什麼成就,而是因為我們是人。即使你覺得沒用,你對我們來說仍然很特別。

    在西雅圖的國際學習中心,老年人之家設有一家日託中心。老年人和孩子們一起玩耍,教育他們,而孩子們則給老年人帶來生氣和歡樂。在一些人看來,這兩類人都是無用的,但兩類人都讚美天主並帶來歡樂。

  5.  害怕死:孤獨、害怕、痛苦。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不是安樂死,而是姑息治療,在人的自然死亡過程中給予支持。

西默盎在福音中說:「許多人心中的思念顯露出來。」他指的是這樣一個事實:「接受或拒絕耶穌將是一個人接受或拒絕天主的標誌」。同樣,我們對生命的接受或拒絕與我們對天主的接受或拒絕有關;反之亦然,我們越接受天主,我們就越接受生命,我們基督徒也接受了一個受苦復活的天主。

在接下來的三周里,我們將繼續慶祝「生命是一份恩賜」。這是最後一段視頻,關於我兩年前提到過的喬納森•皮特雷。他自身忍受著幾乎無法的疼痛,卻從其他人那裡找到了生存的力量。

當喬納森發現自己並不孤單時,他獲得了力量。疼痛變得可以忍受了。就在那時,他想成為一名大使,幫助別人。他和數以千計的其他人一起見證了無法忍受的痛苦的解決方案。

生命就是選擇永遠不離開別人。在電影《降臨》中,當路易絲意識到她可以看到未來和她女兒的痛苦時,她說,「儘管知道這段旅程,以及它通向哪裡,但我擁抱它,我歡迎它的每一個時刻。」天主從未離開過我們,耶穌從未離開過我們,瑪利亞也從未離開過耶穌。生命,即使有痛苦,仍好過沒有;它仍然是美好的,是一份恩賜!讓我們擁抱它吧!

過往的同一聖言反思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