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耶穌向他的門徒說:「你們應當心,不要在人前行你們的仁義,為叫他們看見;若是這樣,你們在天父之前,就沒有賞報了。所以,當你施捨時,不可在你前面吹號,如同假善人在會堂及街市上所行的一樣,為受人們的稱讚;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獲得了他們的賞報。當你施捨時,不要叫你左手知道你右手所行的,好使你的施捨隱而不露,你父在暗中看見,必要報答你。當你祈禱時,不要如同假善人一樣,愛在會堂及十字街頭立著祈禱,為顯示給人;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獲得了他們的賞報。至於你,當你祈禱時,要進入你的內室,關上門,向你在暗中之父祈禱;你的父在暗中看見,必要報答你。幾時你們禁食,不要如同假善人一樣,面帶愁容;因為他們苦喪著臉,是為叫人看出他們禁食來。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獲得了他們的賞報。至於你,當你禁食時,要用油抹你的頭,洗你的臉,不要叫人看出你禁食來,但叫你那在暗中之父看見;你的父在暗中看見,必將報答你。」
瑪竇福音 6:1-6, 16-18

當你施捨時,不要叫你左手知道你右手所行的,好使你的施捨隱而不露,你父在暗中看見,必要報答你。
在台灣唸神學院的時候,經常生病,成為醫院的常客。那醫院有一幅恩人牆,上面填滿了如雲的名字,他們慷慨捐助醫院的建設,留下行善功的紀念。表揚恩德並沒有什麼問題,大概這是鳴謝的文化。
主耶穌今天邀請我們作進一步的默想,假若我們行善,不祈求別人的讚賞,甚至隱藏行善的行動,既不追求回報,借貸也不祈求償還。這些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得到呢?人性上總是渴望對方的感謝和回饋,但是過於執着回報,這有什麼好處呢?它會成為我們心靈的負累,甚至損失人際關係的和諧。若果默默的行善而不祈求回報,豈不是讓我們的心靈更自由嗎?因為我們不需要期待麈世有限的讚美或獎賞,一心追求的是在圓滿天國的義德,獲享主內的平安與喜樂,為心靈增添額外的滿足與平安,這不是更自由嗎?
慈悲為懷的上主,願我們都效法祢的無限慈悲,好讓我們能夠全心全意幫助身邊遭遇困難的兄弟姊妹,並仰頼祢的恩佑,好能時常得到心靈的平安與自由,也祈求我們所行的善行,能光榮祢的聖名,以上禱告,因我們的主基督得勝的名字以求,亞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