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離開那裡,就退往提洛和漆冬一帶去了。看,有一個客納罕婦人,從那地方出來喊說:「主,達味之子,可憐我罷! 我的女兒被魔糾纏的好苦啊!」耶穌卻一句話也不回答她。他的門徒就上前求他說:「打發她走罷! 因為她在我們後面不停地喊叫。」耶穌回答說:「我被派遣,只是為了以色列家失迷的羊。」那婦人卻前來叩拜他說:「主,援助我罷!」耶穌回答說:「拿兒女的餅扔給小狗,是不對的。」但她說:「是啊! 主,可是小狗也吃主人桌子上掉下來的碎屑。」耶穌回答她說:「啊! 婦人,妳的信德真大, 就如妳所願望的,給妳成就罷!」從那時刻起,她的女兒就痊愈了。
瑪竇福音 15:21-28
「達味之子」在對觀福音中出現過17次,其中9次在《瑪竇》、《馬爾谷》和《路加》各4次。這是合理的,因為《瑪竇》的讀者是猶太基督徒,主旨是證明耶穌基督是猶太人所期待的默西亞。固然,先知曾稱呼波斯王居魯士為「受傅者」(依45:1),但當居魯士解放猶太人,並遣返他們回國重建聖殿後,猶太人漸漸把希望放在「達味之子」身上,希望達味後裔中的一個,能成為他們的「受傅者」,以滿全當年天主向達味許下的「納堂神諭」:「你的家室和王權,在我前永遠存在,你的王位也永遠堅定不移」(撒下7:16)。
撇除有關耶穌誕生的兩節(瑪1:1, 20)和榮進耶路撒冷,喊叫口號的兩節(21:9, 15)外,其餘5節「達味之子」都與瞎子復明和驅魔的神跡有關,而惟獨今天所讀的這一節,是出自外邦人的口!
雖然《瑪竇》的讀者是猶太基督徒,但狹隘的民族主義始終不能壟斷天主對萬民的救贖(9:17),所以在福音最後一章,復活的主對十一宗徒有「往訓萬民」的遺令(28:19)!今天的驅魔故事,也批評了狹隘的民族主義。
在今天的驅魔故事中,有兩組人求耶穌:一個客納罕婦人和耶穌的門徒。一個母親從後面求耶穌說:「主,達味之子,可憐我罷!我的女兒……」(15:22);耶穌的門徒就上前求祂說:「打發她走罷!【因為她帶給我們麻煩,】在我們後面不停地喊叫」(15:23)。倘若我是耶穌,高下立見:前者為了別人的益處,後者為了自己的方便。但耶穌並沒有對門徒失望,直斥其非,反而耐心地向他們指出,自恃是天主的選民,祇會「自食其果」:看,倘若我祇照顧亞巴郎的後裔(15:24),你們將會承受怎樣的不方便!再看外邦人的信德罷,他們沒有天主的許諾可以依恃,祇憑自己一無所有的信靠,反而蒙受天主的眷顧。
親愛的讀者,認真地看待自己的貧乏和不是之處,信靠耶穌基督罷!
天主保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