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與禍

by BRS21
2025-09-10


那時,耶穌舉目望著自己的門徒說:「你們貧窮的是有福的,因為天主的國是你們的。你們現今饑餓的是有福的,因為你們將得飽飫。你們現今哭泣的是有福的,因為你們將要歡笑。幾時為了人子的緣故,人惱恨你們,並棄絕你們,並且以你們的名字為可惡的,而加以辱罵詛咒,你們才是有福的。在那一天,你們歡喜踴躍吧!看,你們的賞報在天上是豐厚的,因為他們的祖先也同樣對待了先知。但是,你們富有的是有禍的,因為你們已經獲得了你們的安慰。你們現今飽飫的是有禍的,因為你們將要饑餓。你們現今歡笑的是有禍的,因為你們將要哀慟哭泣。幾時眾人都誇讚你們,你們是有禍的,因為他們的祖先也同樣對待了假先知。」
路加福音 6:20-26

你們富有的是有禍的,因為你們已經獲得了你們的安慰

你們富有的是有禍的,因為你們已經獲得了你們的安慰

路加福音6:20-26記載耶穌在平原上宣講真福與禍哉的教導:「你們貧窮的,是有福的,因為天主的國是你們的……你們富有的,真不幸!」這段經文顛覆了許多文化中的「福」觀,包括中國傳統對「福」的理解。

在中國文化裡,「福」字承載着深厚的歷史與情感意義。一般人認為「福」包括長壽(壽)、富貴(祿)、健康(康寧)、好德(好德善終)、子孫滿堂等。這種福觀往往集中在今世的生活安樂與外在成就上,強調有形、有數得見的幸福,例如「五福臨門」便是一種典型表達。即使在現代社會,人們過年貼「福」字、送「福袋」,也大多寄託着對物質豐足、人際和諧、生活順遂的願望。

然而,《路加福音》6:20-26中的「福」,並不以物質或即時的安逸為核心,而是以與天主國的關係為基準。耶穌稱貧窮的人為有福,並非浪漫化貧困,而是指出那些在物質上缺乏、卻在心靈上依賴天主的人,能更真切地體驗到天主的臨在與救恩。相反,富有的人之所以被警告,並非財富本身是惡,而是因為富足往往讓人自滿、依恃自己而疏離天主。

在這點上,中國傳統的「福」觀與聖經的「真福」之間存在差異。中國文化的福往往是「在世長享榮華」,聖經的福則是「為永恆國度而活」。前者注重眼前可見的利益與安穩,後者看重的是靈魂與天主的契合,即使暫時受苦也被視為通向永福的道路。

但兩者也有交集之處。例如,中國文化重視「好德」,相信行善積德能帶來福祿壽喜,這與聖經強調的義行並非全無關聯。耶穌所說的「你們為義受迫害的,是有福的」與中國人認為正直品德會引來祝福,有一定共鳴。另一個相似點是,中國傳統的「福」並非純粹自私的享受,理想狀態是家族、社群同享其樂,這與聖經中強調的群體性祝福(天主國子民的共融)也有契合之處。

不同的是,中國傳統對「禍」的認知,往往是災病、失財、孤獨,而耶穌在《路加福音》中的「禍」則是靈性上的危機——自滿、追逐世人稱讚、缺乏對天主的渴望。換句話說,聖經的視角不以外在境遇為福禍的最終標準,而以與天主國的距離為衡量。

因此,若以耶穌的真福觀來反思中國文化的「福」字,或許我們會被邀請去重新書寫「福」的內涵——不單是「五穀豐登」、「家宅平安」,而是「在任何境況下與天主同行」。真正的福,不是年年貼在門上的那一張紅紙,而是刻在心中的那份與天主的信賴關係。

其他文章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