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耶穌向門徒和群眾說:「我對你們說:應愛你們的仇人,善待惱恨你們的人;應祝福詛咒你們的人,為毀謗你們的人祈禱。有人打你的面頰,也把另一面轉給他;有人拿去你的外衣,也不要阻擋他拿你的內衣。凡求你的,就給他;有人拿去你的東西,別再索回。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也要怎樣待人。若你們愛那愛你們的,為你們還算什麼功德?因為連罪人也愛那愛他們的人。你們善待那善待你們的,為你們還算什麼功德?因為連罪人也這樣作。你們若借給那些有希望償還的,為你們還算什麼功德?就是罪人也借給罪人,為能如數收回。但是,你們當愛你們的仇人,善待他們;借出,不要再指望收回;如此,你們的賞報必定豐厚,且要成為至高者的子女,因為他對待忘恩負義的人和惡人是仁慈的。你們應當慈悲,就像你們的父那樣慈悲。你們不要判斷,也就不受判斷;不要定罪,也就不被定罪;你們要赦免,也就蒙赦免。你們給,也就給你們;並且還要用好的,連按帶搖,以致外溢的升斗,倒在你們的懷裏,因為你們用什麼升斗量給人,也必用什麼升斗量給你們。」
路加福音 6:27-38

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也要怎樣待人
路加福音6:27-38中,耶穌的教導挑戰人類最自然的情感反應,祂要求我們愛仇人、善待恨我們的人、祝福詛咒我們的人、為虐待我們的人祈禱,並以「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也要怎樣待人」作為人際互動的核心準則。這是一個極高的信仰要求,也直接觸碰了現實人心中最不安的地帶:在傷害與防衛之間,人本能地傾向報復或疏離,而不是伸出另一邊臉面。
耶穌的教導並不是抽象理論,而是徹底的生活方式。愛仇人不是縱容惡行,而是拒絕讓惡意決定我的行動。這種信仰的實踐,需要先放下自我中心,以天父的心去看待每一個人,甚至那些傷害我們的人。祂以天父的慈悲作標準,提醒我們:「你們要慈悲,像你們的父一樣慈悲。」這不是情感上的衝動,而是出於意志與信念的選擇──選擇不讓恨意主宰自己的生命。
然而,落實這道理時,人心的不安非常真實。現實中,人際衝突往往牽涉信任被破壞、尊嚴受損、甚至利益與安全受威脅。在這種情況下,愛仇人似乎等於讓自己暴露在危險中。我們害怕被再次利用,害怕寬恕意味著否認自己的痛苦,因此更傾向築起防線,甚至反擊,藉以保護自我。這種心理是人性的一部分,也解釋了為什麼耶穌的話在人聽來如此「不切實際」。
信仰要求我們走向白白給予,不求回報的愛與慷慨,甚至連仇人也包括在內;但人心卻傾向精算──只對值得的人付出,只在有把握的情況下去愛。這種張力在生活中無處不在,例如家庭爭執、職場競爭、社會衝突中,我們經常在「原諒」與「防衛」之間掙扎。信仰呼召我們突破這種算計,而現實心態則不斷提醒我們「要保護自己」。要在現實中實踐耶穌的教導,並不意味著放棄自我保護,而是學習在智慧與愛之間找到平衡。愛仇人可以包含保持距離、拒絕惡行,但心中不滋養仇恨;祝福對方並不等於縱容錯誤,而是願意為對方的轉化祈禱。當我們選擇慈悲時,並不是因為對方值得,而是因為我們自己被天父無條件地愛過。這份被愛的經驗,能減少人心的不安,讓我們有力量超越自我本能。
路6:27-38既是一種理想,也是一次信心的考驗。信仰道理指出的方向,是在愛中戰勝恨,在慷慨中戰勝自我中心;而現實人心的不安,則提醒我們這條路並不輕省,需要在掙扎中成長。真正的轉化,不是一次情感衝動,而是長期選擇站在天父的立場看人、看事,最終在愛的自由中,化解人性的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