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對門徒說:「沒有好樹結壞果子的,也沒有壞樹結好果子的。每一棵樹憑它的果子就可認出來。人從荊棘上收不到無花果,從茨藤上也剪不到葡萄。善人從自己心中的善庫發出善來,壞人從惡庫中發出惡來,因為心裏充滿什麼,口裏就說什麼。你們為什麼稱呼我:主啊!主啊!而不行我所吩咐的呢?「凡到我跟前,聽了我的道理而實行的,我要給你們指出,他相似什麼人:他相似一個建造房屋的人,掘地深挖,把基礎建立在磐石上,洪水瀑發時,大水沖擊那座房屋,而不能動搖它,因為它建築得好。但那聽了而不實行的,相似人在平地上不打基礎而建造房屋,洪水一沖擊,那房屋立刻傾倒,且破壞得很慘。」
路加福音 6:43-49

好樹結壞果子的,也沒有壞樹結好果子的
在路6:43-49中,耶穌以「好樹結好果子、壞樹結壞果子」的比喻,闡明一個核心的屬靈原則:人的內心狀態決定了行為的品質,言行只是內心的外在流露。接著,祂以「把話聽了並付諸實行的人」比作在磐石上建屋的人,說明信仰的根基必須穩固於祂自己身上。若依聖依納爵神操的「分辨神類」來看,這段經文提醒我們,不僅要看行為的表層,更要審察行為背後的靈感與動機是否來自天主。
聖依納爵指出,分辨神類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察覺不同靈感的來源:一是「天主之神」(善神),引領我們更愛天主與近人;二是「惡神」,引向自我中心與遠離天主;三是純粹自然或中性的傾向。當耶穌說「善人由心中善庫發出善來,惡人由心中惡庫發出惡來」時,其實與依納爵的觀察相呼應,我們的心庫,就是靈感與思想的蓄水池,而靈感的質地與來源會直接影響我們的生命果子。
在實踐分辨時,聖依納爵強調「意向的純潔」:同一件外在善行,若出於善神的推動,會帶來內在平安、愛與慷慨;若出於惡神的偽裝,雖外表善良,卻會在內心留下焦躁、驕傲或自我誇耀的傾向。耶穌提醒我們要檢驗「果子」,但在靈修的深度層面,分辨果子的健康與否,需要在祈禱中回到心靈深處,細察那推動我們行動的最初動機。
接下來,耶穌以磐石與沙土的比喻進一步深化這個分辨過程。聖依納爵的靈修經驗中,惡神有時會引導我們聽到真理卻不實行,讓我們沉迷於思想層面的「好」,卻缺乏落實的力量。這就像建屋於沙土,看似有形,但根基不穩。相反,善神推動我們不僅聽道,還在困難中堅持實踐,這需要信德與恆心,正如在磐石上建屋,能抵擋暴雨與洪流。
聖依納爵的分辨原則也提醒我們,靈感的真偽常在試煉中見分曉。洪水衝擊正如生活中的危機與誘惑,它們會揭露我們內心真正依靠的是天主,還是自己的聰明與情感。若靈感出於天主,即便外在環境動盪,內心仍有深層的平安與依靠;若靈感出於惡神或自我,遇到衝擊就會陷入恐懼、抱怨與逃避。
此外,在神操的日課省察中,信徒每天都會回顧自己的思想、情緒與行動,觀察其中的「安慰」與「荒涼」,安慰是心靈被天主吸引、對愛德充滿渴望的狀態;荒涼則是被自我或惡神引向冷漠、懷疑、絕望的狀態。這正是檢驗我們是「好樹」還是「壞樹」的日常方式,也幫助我們在建屋於磐石的路上不斷調整方向。
因此,路6:43-49是一個靈修分辨的邀請,每天回到內心,觀察推動我們思想與行動的靈感是否源於天主;檢驗我們的信仰根基是否真的在基督之上;在安慰時感恩前行,在荒涼時謹慎分辨,避免落入惡神的欺騙。如此,我們的生命果子才會持久甘美,並在暴風雨來臨時屹立不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