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耶穌向門徒講比喻說:「瞎子豈能給瞎子領路?不是兩人都要跌在坑裏嗎?沒有徒弟勝過師傅的:凡受過完備教育的,僅相似自己的師傅而已。怎麼,你看見你兄弟眼中的木屑,而你眼中的大樑,倒不理會呢?你怎能對你的兄弟說:兄弟,讓我取出你眼中的木屑吧!而你竟看不見自己眼中的大樑呢?假善人啊!先取出你眼中的大樑,然後才看得清楚,以便取出你兄弟眼中的木屑。」
路加福音 6:39-42

瞎子豈能給瞎子領路?
路加福音 6:39-42 中,耶穌以「瞎子領瞎子」和「你眼中的樑木」的比喻,指出人若不先認識自己的盲點,就無法真正幫助別人。這段經文強調「反躬自省」的重要性。在人際互動中,我們往往急於評論別人的錯誤,卻忽略了自己內心的偏見與缺陷。耶穌的教導不只是倫理勸勉,而是信仰的核心操練:要想成為天國的子民,必須先被真理光照,讓內心的驕傲、偏差、盲點被揭露,才能在愛與真誠中對人提出指引。
去除偏見的第一步,是承認偏見存在。人性傾向用自己的立場和經驗去詮釋世界,於是容易落入「選擇性看見」,只看見自己願意接受的事實,無形中掩蓋了不利於自己的真相。這種偏見有時源自成長背景、文化價值,甚至宗教習慣本身。耶穌的話提醒我們,如果不讓自己先被真理檢驗,我們的判斷很可能是用有瑕疵的眼睛去審視別人,自然無法看清對方真正的需要。
反躬自省則是信仰中一種持續的靈性功課。它不僅是偶爾的良心檢查,而是持續讓天主的話語成為鏡子,映照我們的內心。這樣的自省不是自責式的內耗,而是醫治性的過程,正如醫生需要先確保自己的視力清楚,才能幫病人取出眼中的微屑。耶穌的比喻用誇張的「樑木」與「木屑」對比,揭示人類批評別人時的雙重標準:自己的問題明明更大,卻對別人的小瑕疵不放過。這正是偏見與缺乏自省的結合。
然而,信仰中的自省與世俗的自我反思有重要的不同。世俗的自省常以是否符合自己的標準為尺度,而耶穌的自省則以是否合乎天主的愛與公義為衡量。這使自省不再是單純的心理技巧,而是靈性操練,在祈禱中把自己交託給天主,讓聖神指出我們看不見的盲點,並賜下力量去改變。
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衝突,往往因彼此帶著成見進入互動。例如,工作場合中的批評,有時不是出於真心幫助,而是為了彰顯自己;家庭關係裡的指責,也可能是累積多年的情緒投射。若能實踐耶穌的教導,先退一步審視自己,承認自己的有限與錯誤,那麼批評別人的動機會被愛與謙遜取代。
去除偏見還需要開放性的態度,願意聽取不同觀點,甚至容許自己的立場被挑戰。耶穌自己在世時,常被宗教領袖以偏見看待,他們無法接受祂超越律法的詮釋,因而錯過了真理的核心。這也提醒我們,偏見不僅蒙蔽雙眼,更可能使人錯過天主的啟示。
總而言之,路加福音 6:39-42 的核心,不只是道德層面的不要批評別人,而是屬靈層面的先被天主潔淨,再成為別人的引導。去除偏見與反躬自省,是信仰與人際成熟的雙重基石。當我們先處理自己眼中的樑木,就不再是瞎子領瞎子,而能在愛與真理中成為真正的同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