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默存在心中

by BRS21
2025-06-28


耶穌的父母每年逾越節往耶路撒冷去。他到了十二歲時,他們又照節日的慣例上去了。過完了節日,他們回去的時候,孩童耶穌卻留在耶路撒冷,他的父母並未發覺。他們只以為他在同行的人中間,遂走了一天的路程;以後,就在親戚和相識的人中尋找他。既找不著,便折回耶路撒冷找他。過了三天,才在聖殿裏找到了他。他正坐在經師中,聆聽他們,也詢問他們。凡聽見他的人,對他的智慧和對答,都驚奇不止。他們一看見他,便大為驚異,他的母親就向他說:「孩子,為什麼你這樣對待我們?看,你的父親和我,一直痛苦的找你。」耶穌對他們說:「你們為什麼尋找我?你們不知道我必須在我父親那裏嗎?」但是,他們不明白他對他們所說的話。他就同他們下去,來到納匝肋,屬他們管轄。他的母親把這一切默存在心中。
路加福音 2:41-51

他們不明白他對他們所說的話

他們不明白他對他們所說的話

本週分享繼續運用聖言誦禱(Lectio Divina)的方法,也選取流行文化元素作引子,細味聖言與現代日常生活的關係。今天選擇的福音字詞是「一切默存在心中」, 令我聯想起香港電影:《九龍城寨》。

《路加福音》2:41-51 描述了耶穌童年時的一段深刻經歷:祂與父母上耶路撒冷過逾越節,卻在回程中失散,讓瑪利亞和若瑟驚慌地尋找三天,才在聖殿中找著祂。當母親責問耶穌為何令他們擔心時,耶穌卻說:「你們不知道我必須在我父的家中嗎?」這回答讓人難以理解,尤其是對父母而言。然而,路加在段落結尾特別寫道:「他母親卻把這一切默存在心中。」(路2:51)這句話成為整段經文的靈性核心:在不明白之時,瑪利亞選擇默觀與珍藏,不是立即質疑或論斷,而是以信德保存與等待啟示。

這種靈性態度,意外地也在一部現代香港電影中被深刻地演繹出來──2024年電影《九龍城寨之圍城》。這部以1980年代九龍城寨為背景的作品,並不直接談信仰,但片中角色所經歷的情義與無聲承擔,卻與「一切默存在心中」的神聖靜默形成深刻對照。瑪利亞作為母親,三天的焦慮尋找、最終找回耶穌,卻收到一個難以理解的答案。她沒有抗爭,只是默默地把一切「存在心中」,等待時間的發酵與天主的計劃。

在《九龍城寨》中,我們也看見類似的「靜默承受」──片中城寨的居民,多為草根階層,生活艱難。老一輩如龍捲風(古天樂飾)和火麒麟(洪金寶飾)這些角色,背負過去的傷痛與沉重的江湖過往,但他們不言不語,不向人提起自己的犧牲與痛苦,只是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他們的沉默不是冷漠,而是一種選擇——把愛、忠誠、恩義默默存在心中,用行動來承傳價值,而不是用語言說教。

耶穌在聖殿的回答聽起來像是叛逆的少年:「你們為什麼找我?你們不知道我必須在我父的家中嗎?」但這不是反叛,而是一種召叫的初現。耶穌早已意識到天父的使命,只是祂的親人未能立即明白。《九龍城寨》中的信一(林峯飾)也是一位被誤解的存在。他在別人眼中或許是「廢青」、是逃亡者,但他內心背負著對師父的承諾、對義的執著。當他選擇再次踏足城寨,不是為了逃避,而是為了守護。他的堅持未必人人理解,甚至身邊的兄弟也會懷疑他的動機,但他將使命埋藏心中,選擇默默承擔。這與耶穌童年時那句耐人尋味的話如出一轍:真正的召叫,往往是孤獨的。九龍城寨在歷史上常被視為「罪惡之城」,混亂、無序、非法,但電影卻以柔性的鏡頭描繪出「人情」與「守望」的光。在混亂中,有義氣、有誓言、有守護後輩的責任感,這些不是浮於表面的價值,而是深藏於每一個沉默角色的心中。信仰亦如此。我們往往以為信仰是外在的表現,是祈禱、參與禮儀、言語的宣認,但瑪利亞提醒我們,真正深刻的信德,可能是不言語的,是在黑暗中懷抱希望,是在失望中依然相信天主的計劃。當我們身處混亂、壓力、不被理解的情境中,我們也許學習不到如何「解釋信仰」,但我們可以學習「默存」:就是把那尚未明白的事,存放在祈禱與沉思中,等待天主時間的揭示。

從《路加福音》2:41-51 中的瑪利亞,到《九龍城寨》中那些選擇沉默而堅定行動的角色,我們看到一種靈性的共鳴:信仰,不總是高調的言詞;愛,也不總是淚流滿面的表白。真正深厚的,是那種「一切默存在心中」的沉靜,是在時代動盪中依然守住內心那一點光亮的決心。願我們在信仰旅程中,也能學會這種默觀的姿態。當不被理解、當面對黑暗、當我們似乎尋不到耶穌的身影,願我們如瑪利亞一樣,把這一切默存在心中,並堅信天主的時間,從不遲到。

其他文章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