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耶穌對他的門徒說:「你們要提防假先知!他們來到你們跟前,外披羊毛,內裡卻是兇殘的豺狼。你們可憑他們的果實辨別他們:荊棘上豈能收到葡萄?或者蒺藜上豈能收到無花果?這樣,凡是好樹都結好果子;而壞樹都結壞果子;好樹不能結壞果子,壞樹也不能結好果子。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必要砍倒,投入火中。所以,你們可憑他們的果實辨別他們。」
瑪竇福音 7:15-20

你們要提防假先知!他們來到你們跟前,外披羊毛,內裡卻是兇殘的豺狼。
今天選擇的福音字詞「辨別」, 但不是選取流行文化元素作引子,而是令我想起聖依納爵神操。
在《瑪竇福音》7:15-20 中,耶穌警告門徒:「你們要提防假先知!他們來到你們跟前,外披羊毛,內裡卻是兇殘的豺狼。」這段經文主題明確——「辨別」真假。在信仰旅途上,我們會遇到許多聲音、自稱來自天主的訊息、看似虔敬的言行,但耶穌教導我們:不可以單憑外貌或言語作判斷,而要看「果實」,即他們的行為與其所結出的善果,是否真正出於天主。
這與聖依納爵的《神操》中的「分辨神類」教導息息相關。聖依納爵深知信仰旅程中人內心的掙扎與混亂,強調要學習辨別內在的感動,是來自天主的聖神,還是來自欺騙者——魔鬼、虛榮,或是自我錯誤的慾望。《神操》不是單純的祈禱指引,更是一個實踐的過程,幫助我們認清自己的動機、傾向、情緒波動,並從中分辨哪些是通往生命與愛,哪些是通往毀滅與封閉。
在《瑪竇福音》這段話中,耶穌用果樹作比喻:「凡是好樹都結好果子;而壞樹都結壞果子;好樹不能結壞果子,壞樹也不能結好果子。」這不僅是對人的行為判斷標準,更是對「內在根源」的強調。一個人若真與天主同行,他的生命將不斷結出愛、平安、忍耐、仁慈、信實等聖神的果實。那些言語美善、外表虔誠,卻不結出這些果實者,就需警醒,謹慎辨別。
在聖依納爵的神操中,辨別最關鍵的一點是「內心的感動」。一個真正來自天主的感動,會在內心帶來平安、信任、慷慨、指向他人與天主;相反,假的靈感或魔鬼的誘惑,初看良善,卻會帶來不安、自我中心、急躁、混亂與封閉。這正如假先知外披羊皮,內藏狼心——初看無害,實則危險。
聖依納爵教導我們在祈禱中安靜下來,審視過去的經驗,特別是在我們做選擇時的心靈狀態。這種辨別的工夫,需要耐心與誠實,也需要對自己生命中「果實」的誠實反省。例如:我在某個信仰選擇之後,我是否變得更愛人?我是否更渴望與天主同行?我是否更願意服事他人?這些都是果實的具體表現。
靈修生活中也常遇到迷惑:某些虔敬活動、神秘經驗或靈性導師,看似屬靈,卻不一定出自天主。辨別就是要穿透表象,看見其後的靈性來源。一如耶穌在福音中提醒:「你們可憑他們的果實辨別他們。」果實是一段時間後才能顯現的,不是立刻可以看見。因此,靈修中的辨別也需要時間與靜默,並與天主建立真實關係。
最後,辨別不只是避免錯誤,更是尋找真理與天主旨意的過程。當我們在生活中學習辨別哪些思想、行為、選擇是出於天主,我們就在漸漸與耶穌的心契合。我們不再只是防禦性地提防假先知,而是積極地在每日生活中選擇「好樹」、結出「好果子」。
願我們在祈禱中常常求天主賜我們辨別的智慧,以聖依納爵的神操作為靈修路上的指南,在複雜的世界中尋見真光,在虛假中辨認真理,在生活中忠實地結出屬於天主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