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徒大事錄 1:1-11
厄弗所書 1:17-23
馬爾谷福音 16:15-20
「祂升了天,坐在聖父的右邊」,這兩句信經的話,出自今日的福音。雖然耶穌升天瞻禮不及耶穌苦難、復活和聖神降臨那麼重要,但既在信經出現,其重要性不應被忽視。
本來升天代表耶穌結束在世工作,以新的存在方式臨在我們中間。在世的身體有其限制性,耶穌不能在加里肋亞和耶路撒冷同時出現,起碼聖經沒有記載祂同時出現在兩個地方,做兩件事情。但升天之後,復活的基督能夠同時臨在不同的地方。今日在這瞻禮中,整個世界有千千萬萬台感恩祭同時慶祝這個瞻禮,而耶穌能夠同時臨在這千千萬萬聖祭內。
「坐在聖父的右邊」,表示升天後的基督像聖父一樣,握有大能,主宰一切,是人類歷史的主人,基督徒不論在任何情況下,總是懷著這份希望與信心去生活。
這位升天後無處不在的基督給予祂的門徒一個使命,今日三篇讀經都提及這使命。第一篇讀經,耶穌要求門徒從耶路撒冷、猶太、撒瑪黎雅,直到地極,做祂的證人。第二篇讀經指出,基督徒既各自從基督手裡得到恩賜,就有使命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福音中,基督要門徒向一切受造物傳福音。的確,基督愛的訊息,需要人去傳,祂不再自己親力親為。耶穌升天為每個基督徒都是一分挑戰,要每人就自己所受的恩賜,為基督作證,為基督建樹。這種使命意識必須深入每人的內心,否則自己只算是個「呆立望天」的門徒而已。
文學家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用詞說出成大事業的人所經歷的三個境界,我借此講述基督徒的使命:
(一)憂世的境界:
「作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天氣與環境使詞人產生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心境。基督徒須有這種使命意識,救世的胸懷,特別在大時代中,他應該問:「我能為基督做甚麼?」門徒問耶穌:「主,你現在就要復興以色列國嗎?」雖然是理解錯誤,但對國家有一分熱愛,使命感是強烈的。使命意識在我們的時代比較薄弱,人們關心的,可能都是個人的利益問題。我們的確要憑高望遠,跳出自己的小圈子,以憂患意識關懷這個世界。
(二)默默耕耘的境界: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只有使命感還是不夠的,基督徒要長期無悔地為此使命努力。不論修道生活或婚姻生活都是一生的奉獻,不能三五年後便換口味。作證的使命是持續的、艱苦的。講求變換,崇尚即食文化的人,很難體會為主消瘦、為主憔悴的喜樂。
(三)找到理想的圓滿境界: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基督徒接受使命,履行使命,都是為了主。當人一生不斷為主辛勞時,有時若有所失,不知祂在那裡。畢竟基督不會捨棄我們,作證一定不會白費。當恩寵時刻來臨時,驀然回首,原來基督就在我們中間,時時刻刻與我們同在。
沒有使命意識的基督徒,難有這些經驗。讓基督的升天,提醒我們自己的使命,即為基督作愛的見證,傳揚愛的訊息,使自己及別人感受到升天的基督原來就在我們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