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撒意亞先知書 56:1, 6-7
羅馬書 11:13-15, 29-32
瑪竇福音 15:21-28
近年來的話題, 例如築圍牆、旅遊禁令、 英國脫歐、隔離難民營 -- 例如法國加來市的「森林」(那惡名遠播 最終被拆掉的法國難民營) 澳洲的離岸難民營 以及再次引起恐慌的核子軍備競賽等等 都在電視 電台以及網上引起很大的迴響。 而某些世界强國竟決定以築牆及戰爭來代替諒解與和平 令我們不免有點幽閉恐懼的感覺。
在本週的福音讀經 宗徒瑪竇給我們這分裂的世界 一線癒合的希望。 從客納罕女子和耶穌的偶遇 我們看到信德結合了慈悲那令人讚嘆的影像; 顯示出天主的仁慈的確能夠恢復並且改變人的心靈 關鍵是在這次的相遇 他們打破了很多藩籬。 這個在猶太人眼中不單是外邦人而且更是遭人鄙棄的客納罕女子 竟敢走近耶穌 一個猶太人的身旁 求祂醫治她女兒。 最低限度 她的行為是既違反傳統又違反禮教的。 這婦人還高聲大叫「可憐我吧! 」。 她明知耶穌被派遣只是「為了以色列家族的亡羊」 但仍堅持說出她的觀點「可是小狗也可以吃到主人枱下掉下來的碎屑」(瑪 15:24, 27) 「這客納罕女子象徵悔悟的靈魂 全心全意依賴天主的慈悲 只有謙虛而充滿信德的人 才能獲得靈性上的痊癒」《依納爵天主教研習聖經—備註》她以龐大的信德 克服了可能遭受拒絕的恐懼和羞辱 不顧一切 向耶穌表示完全的信任。當耶穌讚嘆:「婦人你的信德真大就成全你的願望吧」她的女兒就在那刻脫離魔鬼的纏繞而痊癒了 (瑪 15:28)。 她的信德絕對能夠移山! 的確 耶穌教導說人只要有像芥子那麼大的信德便可以「向這座山說『從這邊移到那邊去』它必會移過去的為你們沒有不可能的事」 (瑪17:20) 。
另一方面 耶穌給客納罕女子伸出同情之手 也冒了極大的險。 祂的行為不單震撼了宗徒們 也令他們及我們能超越自己的理解能力 明白祂在世的使命: 「向貧窮人傳報喜訊」 「向俘虜宣告釋放向盲者宣告復明」 , 「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宣布上主恩慈之年」 (路 4: 18 -19)。 耶穌被派遣到世上, 不單為拯救「以色列家族」 而是為所有需要天主慈悲的人: 就是那些遭歧視的、被壓逼的、貧窮的、受隔離的和抱病的。在瑪竇福音中 處處都可看到耶穌如何跨越文化以及其他人為的藩籬去展示天主既廣且深的慈悲。 譬如: 在耶穌時代 以色列人相信 疾病以及天生的缺陷 例如痳瘋或盲目 都是天主給罪人的懲罰。 雖然他們這樣相信但耶穌治好了癩病人(瑪 8:1-4)癱子(瑪 9:1-7)患血漏的婦人(瑪 9:20-22), 使兩個瞎子復明(瑪 9:27-29) 。耶穌選擇支持被遺棄的人是為挑戰以色列人對梅瑟法律的認識。 當然祂的目的不是「廢除法律或先知」而是為「成全」 (瑪 5:17) 。祂這樣做跨越了傳統慣例所建立的界限指出「天主的恩賜和召選是決不會收回的。正如 以色列入從前不服從天主現在卻因着他們的不服從而蒙受憐憫同樣外邦人現在雖不服從但卻因 (他們)蒙受憐憫而將蒙受憐憫」 (羅 11:29-32) 。
當然天主的慈悲不容人為的界限所設定。天主的慈悲會治癒和改變醜陋的人與人之間的分歧「我們」與「他們」對立 - 猶太人與外邦人; 居民與移民; 富與貧; 男與女;黑人與白人 ;基督教徒與回教徒 - 從種種對立中建立真正的團結。顯然天主的慈悲比任何人做的邊界強大。那些「秉持公道履行正義」的人會在天主的殿宇裡歡欣喜樂: 「那些外邦人如果他們皈依了上主 (…) 做祂的僕人(…) 我要 (…) 使他們在我的祈禱之所滿心歡樂; (…) 因為我的殿宇將稱為萬民祈禱之所」(依 56:1, 6-7)。
讓我們祈求勇氣跨過「我們」和「他們」之間的鴻溝與耶穌同行邁向我們的共同目標修好人與人之間的分歧 - 讓被俘虜的人獲得釋放瞎子復明被壓迫的人得到自由 - 讓天主的名受顯揚。「願天主憐憫我們降福我們願祂的容光照耀我們讓世人認識他的道路使萬民得知他的救恩」亞孟 (詠 6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