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常年期第十三主日,我們有幸能夠「坐在前排」,欣賞幾個「如何活出美好人生」的生動解說。其中一個故事談及一位婦人招待一位疲倦的旅客到自己的家中作客。這位沒有兒女、當時亦沒希望懷有孩子的婦人,因為她開放的胸襟和慷慨大方的心,令客人恭敬尊重她;並承諾她明年將會有一個兒子。説到希望,聖保祿告訴我們不要害怕死亡。因為我們的生命和死亡,藉着聖洗,已經緊密地與基督耶穌的生命與死亡連結著。如果「我們與基督同死 ⋯⋯ 我們相信也要與祂同生」。我們必須要「看自己是死於罪惡,在基督耶穌內活於天主的人」(羅 6:8, 11)。最後,天主聖子親自告訴我們,若我們讓祂成為自己生命的核心,我們「決不會失去 [我們的] 的賞報」 (瑪 10:42)。在每個故事的中心,都會找到上主對我們那份絕對的信實、仁愛和恩寵 (詠 89:2)。
在厄里叟路過叔能的故事裏,雖然女主角並沒有名字,她卻成為一個窗戶。藉著她,讀者能驚鴻一瞥地看見天主的面容,並給我們示範該怎樣活出自己的人生。這故事的中心人物,一位「富貴的婦人」一直殷勤地款待厄里叟 (列下 4:8)。她對丈夫說,既然厄里叟 ─「天主的人,是位聖者」─ 經常探訪他們,他們「可以在房頂上,給他蓋一間小房,裏面放一張床,一張桌子,一把椅子和一盞燈;這樣,他幾時來到我們這裏,可在那裏休息」 (列下 4:9-10)。通常都是女性提到家中各項實際的需要,並不是一件驚奇的事。這婦人確有一顆慈母心,能夠比其他的人更早看到別人的需要。厄里叟歡喜地接受款待,並於當晚就在這家留宿。如果故事的道德教訓僅限於「款待」的話,應在這裏就完結了。但故事並沒有在這裡結束;反而在故事的尾聲,有一個出人意表的轉捩點:當厄里叟從他僕人革哈齊處得知,原來這位親切和善的婦人,的確需要他「為[她]做些什麼」。因為她沒有孩子,而倆夫婦當時已屆沒有希望生孩子的人生階段 (列下 4:14)。厄里叟遂以一個承諾 ─「明年這時,你必懷抱着一個兒子」─ 向這婦人致敬 (列下4:16)。的確,這故事提醒我們,如果我們向天主打開自己的心目和心靈,祂會以超乎我們能想像的、無限的可能來回報我們。這婦人得到的比她付出的大很多。像耶穌所教導的:「誰接納一位先知,因為他是先知,將領受先知的賞報」(瑪 10:41)。這無名的角色不僅為天主的慈悲和大方作見證,也為我們顯示了我們該怎樣活出自己的人生。為我們來說,她真是仁慈和謙虛的典範!
聖保祿給我們一個同樣的、甚至更振奮人心和充希望的信息:有什麼可以「為[我們]做」的呢? 我們最大和最重要的需要是什麼?可能是要面對我們最終極的敵人 ─ 死亡 ─ 的恐懼。好消息是,藉著洗禮,我們歸於基督耶穌內,死亡在我們身上已經失去據點。因為「我們藉着洗禮已歸於死亡與他同葬了,為的是基督怎樣藉着父的光榮,從死者中復活了,我們也怎樣在新生活中度生」(羅 6:4)。這「新生活」是什麼?肯定的是,我們的生活不再有恐懼,而是以在天主內的喜樂和信心去生活。在生活的路上,天主永遠不會放棄我們;我們每行一步,也有祂與我們同行。在我們的黑暗中,基督以祂的光開啟我們的路;祂耐心地與我們一起越過人生的高山幽谷。
那麼,為什麼我們仍有掙扎的時候?要作的選擇,似乎都非常明顯:就是要「選擇基督;選擇恩寵;選擇仁愛」。耶穌明白我們的掙扎,祂說:「誰愛父親或母親超過我,不配是我的;⋯⋯ 誰不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隨我,不配是我的」 (瑪 10:37-38)。我不認為耶穌要求我們放棄世上自己所愛的人和事物,而是祂邀請我們把祂放在自己人生的中心:背起自己的十字架去跟隨祂 — 像祂一樣生活、像祂一樣愛人、像祂一樣光榮的聖父。當我們選擇跟隨基督時,我們便成為改變世界的推動者。以基督的精神去裝備自己,我們可以入世但我們不屬於此世。聖保祿提醒我們:「不可與此世同化,反而應以更新的心思變化自己,為使你們能辨別什麼是天主的旨意,什麼是善事,什麼是悅樂天主的事,什麼是成全的事」(羅 12:2)。
天主對我們的愛永遠是信實的、堅定不移的。所以,我們必要對這偉大的愛情,作出同等的回應:我們要打開自己的心目與心靈,好讓天主的「無限可能」繼續展示給我們;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隨基督;不要往後看;而要以基督作為人生的核心;而最重要的是,以一顆充滿喜樂和感恩的心去行人生的旅程!
要世世代代親口稱揚你的忠誠。
你原說過:「我的恩寵已永遠奠定!」
就如你在天上確定了你的忠誠。
(詠 8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