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方濟各:我們和已故親人的復活是肯定的事實

by FLL Editorial Team
2017-02-02

sky-1313417_1920(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2月1日上午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教宗在要理講授中從《新約》的觀點論述基督徒的希望,指明基督徒的希望正是在生活中期待「永遠與上主同在」。教宗解釋說,我們眾人都畏懼死亡,但復活是一個以耶穌的復活為依據的可靠事實。

教宗表示,基督徒的希望並非一般詞義上的希望,不是某些能夠或者不能實現的事。例如,我們說:『我希望明天會是好天氣!』但我們知道,第二天也可能不是好天氣。基督徒的希望卻不如此,它期待的是某件「已經完成的事」。望德就如我朝一道門走去:門就立在那裡,我堅信我能夠走到那裡。

「基督徒的希望在於期待一件已經完成的事,而且這事必定也將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實現。我們和我們已故親人的復活並非一件能或不能實現的事,而是一件肯定的事實,因為它以基督的復活為依據。因此,望德意味著要學會期待。」

在《得撒洛尼前書》中,聖保祿宗徒設法讓所有人都能明白主耶穌的復活對每個人產生的效果(得前五4-11)。得撒洛尼教會當時是一個才建立不久的團體,距離基督的復活也沒幾年,因此所有信友對耶穌的復活篤信不疑,但對死人的復活卻有些難以相信。教宗表示,「在這層意義上,聖保祿的書信非常切合現實」,因為「我們眾人對這死亡沒有把握,因而有些害怕」。

「我們每次面對自己或一位親人的死亡時,都會感到我們的信德受了考驗。我們所有的疑問,所有的脆弱便油然而生。我們詢問自己:『人死後真的會有生命嗎?我還能見到並重新擁抱我曾愛過的人嗎?』一位女士在數天前的接見活動中就向我提出這個問題,説明了她的疑惑:『我還能見到我的親人嗎?』」

教宗對此表示,「在當前的環境中,我們也需要重新回到信仰的根源和基礎,這樣才能領悟天主藉著耶穌基督為我們所行的作為,以及我們的死亡有何意義」。面對得撒洛尼團體的畏懼,聖保祿邀請他們「戴上得救的望德作盔」(8節)。這要求我們學會期待,一如懷孕的婦女期待看到她的嬰兒的目光;而學會期待則需要秉持「一顆赤貧的心」。

教宗解釋說:「我們也應如此生活,學習這些人性的期待,渴望看見上主、與上主相遇。這雖不容易,卻能學會,在期待中生活。只有一顆赤貧的心靈才曉得等待;而自滿和擁有充足財物的人卻只會相信自己,不相信其他任何人。」

教宗最後總結道,「一切終將過去,但我們在死後將永遠與上主同在」;基督徒是懷有「希望的女人和男人」。

資料來源:教宗公開接見:望德在於期待與上主永遠同在

其他文章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