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吃什麼便成了什麼

by May Tam
2018-08-05
常年期第十八主日

出谷紀 16:2-4, 12-15


厄弗所書 4:17, 20-24


若望福音 6:24-35


人的身體需要養份才得以成長及生存,這是基本和不能改變的事實。養份來自食物和飲料。今天的讀經將兩種食糧 — 身體的食糧和靈魂的食糧,並列在一起。

雖然後人把瑪納稱為「天上的糧食」(詠78:24) 或「天神之糧」(智16:20),瑪納卻是第一種的食糧,是以色列人逃離埃及的勞役後,在曠野流徒時,養活他們的食糧。除了當代的人外,沒有人知道瑪納真正的樣子和味道。它被形容為稀薄的碎屑,像地上的霜。除了安息日外,瑪納不能隔夜保留(參考 出16:12-35),朝陽發熱,就融化了。瑪納可以像肉一樣,用磨研細,或在臼內搗碎,或在鍋內煮了做成餅 (參考戶11:7) 。

相對於第一種只可充飢的食糧,耶穌力勸群衆去尋找第二種食糧,那能滿足人靈魂深處飢餓的食糧。雖然,裹腹的食物為現世生命是必需而有益的,我們的身體卻是可朽壞的,最終也會以死亡作為終結。但耶穌給予的食糧卻是滋養另一種生命 — 永恆生命的食糧。

「永生」往往被理解為是在死後才得到完滿,與天主同在的生命,但耶穌教導說,這生命不只是一個希望或承諾,而是一個賜予。對一個信從主的人來說,他已經獲得了永生 (參考 若5:24, 6:47)。因此,一方面永生是將來的生命,而另一方面,當一個人相信,並將自己的生命建基於基督的信及愛時,永生已開始了 (參考若3:15-16、若一5:13);這是一個認識祂,為祂作見證,並活出天主愛的誡命的生命。

耶穌的食糧是這樣帶領我們進入永生的。祂的食糧可以從兩個角度去理解。從上智的角度看,這食糧是天主的聖言、教導和智慧 (參考申8:3, 32:2; 箴9:2-5)。從聖事的角度看,這食糧直接指向聖體聖事。兩者雖有不同,卻又互相補充:耶穌是聖言成了血肉(參考 若1:14),是天主的智慧 (參考格前1:24),祂為滋養我們的靈魂,帶給我們天國的教導 (瑪24:35;若6:64)。祂自己成為從天上來的真正食糧,並在聖體聖事中獻出自己成為生命之糧,這生命之糧不只使我們更能接受天主的教導,也使我們得以分享聖父與聖子共享的永生,免於永死 (參考若6:35-59)。聖奧思定在復活節講道227中,勸勉我們:「如果你好好領受聖體,你就成為你所領受的」。當我們領受基督時,我們在祂內成為一體,藉著祂,我們也與聖父及聖神成為一體。因此我們吃什麼便成了什麼,正如聖保祿在讀經二所言:「就該脫去你們照從前生活的舊人,就是因順從享樂的慾念而敗壞的舊人,應在心思念慮上改換一新,穿上新人,就是按照天主的肖像所造,具有真實的正義和聖善的新人」(弗4:22-24)。

聖多默 . 亞奎納也有與聖奧思定類似的見解,讓我們仔細思量一下:「物質的食糧變成進食者的一部分,恢復這人的身體損耗,增加生命的活力。反過來說,靈性的食糧把進食者轉化成靈性的食糧,因此聖事的真正效用是使人越發肖似基督,再不為自己而活,而是基督活在他內。故此,聖事有雙重效用:恢復因罪惡和缺點帶來的靈性損耗,加強德行的力量」(A Heart on Fire, James Kubicki pp 91) 。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