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害怕

by Susanna Mak
2017-06-25
主日聖言及反省-不要害怕
常年期第十二主日

耶肋米亞先知書 20:10-13


羅馬書 5:12-15


瑪竇福音 10:26-33


巴基斯坦的馬拉拉只有十九歲,是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最近獲頒為加拿大榮譽公民,一個不輕易頒發給外國人的最高榮譽。這樣的榮譽只曾經發給五位人士,包括第十四世達賴喇嘛、曼德拉、昂山素姬、阿迦汗四世和羅爾•華倫堡。加拿大上議院議員達萊爾,在1994年盧旺達種族大屠殺時,是聯合國駐盧旺達救援隊伍總指揮官,無助地見證了現代史上其中一個最滅絕人性的暴行,而他在創傷後心理壓力緊張症候群困擾下,仍然領導反對招募兒童士兵的抗爭。一個十九歲的巴基斯坦女孩和一個七十歲的退伍加拿大軍人有甚麼相同的地方?

有如耶肋米亞在讀經一中的呼叫「驚慌四起」,他們兩位都被迫為自己的生命作戰 (耶 20:10 ) 。馬拉拉,一個爭取女孩子受教育的敢言活動分子,被塔利班射殺的時候,年僅十五。在 2017年四月十二日,她在加拿大國會致辭時承認曾經「恐懼和經歷過一些不知道自己是否安全的日子」(加拿大廣播公司新聞)。當她還是個小女孩的時候,只因為她想接受教育,一直生活在惶恐中,而接受教育對每一個加拿大孩子來說是理所當然的。當她從那幾乎致命的槍傷復元過來時,她的決心更堅定。她堅持「為世界的安全,教育極為重要,因為極端主義衍生於不平等中 - 在人感到沒有機會,不能發聲,沒有希望的地方」(出處同上) 。她在最不尋常的情況下找到力量,成為爭取女孩子接受教育其中一個最積極的倡導者。

同樣,雖然達萊爾在1994年盧旺達種族大屠殺時,見證可怕的暴行,但他對天主和對人類的信心從未動搖。殺戮加劇,他要求聯合國增兵支援,卻不斷遭否決。當支援始終沒有出現時,他感到十分懊惱和失望。我們可以想像,在那最黑暗的時刻,當他的朋友 - 聯合國 - 放棄了他,他那被出賣的感受。達萊爾的掙扎,正好體現了耶肋米亞的話:「『你們揭發他吧!我們就控訴他。』甚至我的好友也在窺伺我的破綻」(耶 20:10)。雖然被絕望和孤立所纏繞,面對不能言喻的暴力,他堅持做對的事:「我在當地,我是指揮,我被派這任務,我做了決定」(《與魔鬼握手》達萊爾著) 。在大屠殺初期,達萊爾堅持立場,以非常有限的資源,救了數以千計的人。像耶肋米亞向天主尋求庇護,達萊爾對天主一直堅定不移,相信天主會「從惡人手中,救出了窮苦的人」(耶20:13)。他寫道:「我知道有天主,因為在盧旺達,我和魔鬼握手。我看見他,嗅到他和觸摸到他。我知道有魔鬼的存在,所以,我知道有天主」(出處同上) 。真的,有黑暗的地方,便有光明。縱使受到創傷後心理壓力緊張症候群的困擾,他亦成為禁止招募和使用兒童當兵,及防止大規模暴行一把重要的聲音。達萊爾以信德和望德來推動他在種族大屠殺時和之後的行動,為天主的愛和救恩做了強而有力的見證。

馬拉拉和達萊爾兩人都沒有選擇在「惡人」手中受苦;他們拒絕恐懼和絕望,卻勇敢地回應「履行正義,愛好慈善,虛心與你的天主來往」 (米 6:8) 。在絕不尋常和極度艱難的情況下,他們沒有訴諸暴力,或掉進絕望的無底深淵中。作為基督徒,我們的力量建基於我們的信念「因天主白白賜予的恩寵,靠耶穌基督帶來的救贖」來超越所有的試練和磨難(羅 5:15)。對於那些宣講基督已永遠戰勝死亡的基督徒來說,這是一個深遠的召叫。當我們努力作出正確的選擇,並以行動把天主的光明於恐懼和絕望的黑暗中照耀時,天主就以輕柔的聲音提醒我們:「不要害怕」,我們肯定「比許多麻雀還要貴重得多」(瑪 10:31) 。所以,讓我們不要「害怕那殺害肉身,而不能殺害靈魂的;但要害怕能將靈魂和肉身一同投入地獄中的那一位」(瑪 10:26) 。讓我們鼓起勇氣,在黑暗中,成為天主的希望和愛的可見象徵。

過往的同一聖言反思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