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未紀 13:1-2,45-46
格林多前書 10:31-11:1
馬爾谷福音 1:40-45
本星期的福音讀經仍接續上星期的主題。馬爾谷以驅魔治病去突顯耶穌的權威,指出祂是天主子、救主的身份。今日,馬爾谷用另一方式,突出祂說話的權威及祂是一個怎樣的人。
這段福音記載一個痲瘋病人跪在耶穌前懇求祂潔淨他,耶穌動了憐憫的心,把他潔淨了。當日,痲瘋病比今日醫學上所界定的痲瘋病含義較廣。第一篇讀經提到,只要皮膚上有腫瘤、潰爛、斑點等皮膚病,當日就算是痲瘋。真正的痲瘋病當時是無法可醫的,其他皮膚病則有痊愈的可能,而經司祭檢驗證實痊愈了的,就可重返社會。
痲瘋病人除了肉體上的痛苦之外,最難堪的是要與所有人隔離,包括父母和親友;患者亦不能入城,不能入會堂祈禱,更不能入聖殿,好像連天主也遠離了他們一樣。他們要穿特別的衣服,取食物也要用長竿掛籠子去取;無論到甚麼地方,他們都要搖鈴或大叫,讓人有機會迴避。
舊約的法律只採取消極的預防措施,認定這是不潔的罪人,防止痲瘋病者接觸健康的人,以免傳染;但對病人卻是無能為力,除非他的病自動好了,否則不會為病人做甚麼。總的來說,其態度是:不要連累別人,但對不起,不能為你做甚麼。
今天的福音顯示出耶穌天主性的面貌,祂的來臨是向人宣示天主的慈愛,馬爾谷就以耶穌的行動表達這一點。面對一個走投無路,甘冒別人投石危險的人,耶穌產生很大的激動,「動了憐憫的心」在原文是帶有激動的意思。舊約法律不能為這個可憐人做甚麼,但新約的基督卻可以。祂超越舊約,幹舊約不許做的事──「觸摸他」。舊約採取一刀兩斷的隔離,但耶穌卻採取主動的接觸,這就是福音。
舊約本來也有痲瘋病被治愈的記載,例如敘利亞人納亞曼求先知治好他,先知要他到約旦河浸七次;耶穌只簡單地說一句︰「我願意,你潔淨吧」,痲瘋病就立即脫離了他,這顯示出耶穌說話的權威。
疾病使人遠離群體,俗語說︰「久病床頭無孝子」,就顯出疾病使人疏離別人。健康的人對疾病總有點害怕,能到醫院探望病人,他與你的關係大概不壞,難怪耶穌也曾用探病作比喻,作為愛德的標準︰「我患病,你們看顧了我。」(瑪25:36)一般而言,我們探望的人,百分之九十九是健康的。我們的社會瀰漫著一種只為健康人著想的心態,例如當政府計劃在屋村建弱能人士宿舍,給他們一點方便時,總有人起來反對,認為必須把他們隔離,免得影響健康的小孩。我們的社會亦對愛滋病人有抗拒的心態,認定患病者多是同性戀的,得此病正是天譴。昔日,以色列人將痲瘋病人視作不潔的罪人,看來我們比他們好不了多少。
讓我們向新約的耶穌學習,對不幸在肉體或心靈上受到創傷的人,不要採取一刀兩斷的消極隔離態度,改以憐憫的態度,代耶穌接觸他們。讓他們從人的關懷,感受到天主的慈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