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史無前例的時代,我們該如何為將臨期作準備?

by Ben Cheng
2020-11-29
將臨期第一主日

依撒意亞先知書 63:16-17,19; 64:2-7


格林多前書 1:3-9


馬爾谷福音 13:33-37


我們來到將臨期,一個警惕、盼望和等待的季節。第一篇讀經來自《依撒意亞先知書》。經文描述聖經上的猶太人在經歷大災難時 — 流放巴比倫期間 — 對以色列熱切的盼望。國家被毀滅、聖殿被燒毀、人民被帶到遙遠的地方。我們可能會問,天主為何允許這情況發生?以色列人在流亡中等待了七十年。他們飽受煎熬,極端痛苦;仰望天主說:「啊! 望你衝破諸天降下,諸山在你面前震盪」 (依 63:19)。這決不是讚美的語言,而是憤怒和極度失望。試想今天的我們,有流亡巴比倫的感覺嗎?我們被俘虜、被流放,不能去想去的地方,我們感受的煩惱憂傷與被放逐的以色列人一樣。也許我們非常害怕冠狀病毒的疫情,這毁滅性的疾病;我們或許有很大的財務、情緒和心理的困苦,或前路不明。我們可能會問:主啊!我們要在這使人抑鬱和焦慮的地方徘徊多久?「因為你掩面不顧我們,將我們委棄於我們罪惡的權下」(依 64:6)。天主似乎隱藏了自己,我們因而苦惱地向主吶喊。

我們如何理解這些問題呢?聖經經文繼續說:「如今,上主啊! 你是我們的父親;我們只是泥土,你是的我們的陶工,我們都是你手中的作品」(依 64:7)。請讓這影像進入你的心中。這正是聖經作者給我們傳達的意思 — 我們都是天主手中的作品!我們再仔細看看。我們當中許多人都對於天主的存在這概念感到害怕,覺得天主存在於遠方或是一股宇宙力量。但聖經中的天主卻完全相反。祂緊密地參與自創世和救世的工程,並一直存在於我們的世界。聖依勒內 — 教會的偉大教父說:「天主不是受造的,因為祂是創造者,但我們和天地萬物都不斷地在被創造中」(Adversus Haereses, Bk.2, Chap.10, 4)」。天主是君王,祂是創造者,而我們就像黏土,樸實、卑微、宜被塑造。聖依勒內又提出另外一個影像,他說,只要黏土保持濕潤柔軟,便能配合製造者的動作,而塑造過程就比較沒有痛苦。相反,如果黏土變得脆和硬,則可能被陶工捏破。這影像恰當地代表了我們的靈修生活。亞當不服從天主,就是這樣發生的 — 柔軟的黏土變脆了。同樣地,當我們的想法極度自私、驕傲、自大時,天主的塑造便會使我們痛苦、難受,在極端時,甚至是不可能的。我們可以如此頑強地抵抗天主,以致祂無法改造我們。

因此,關鍵便在於我們是那種黏土?這就是等待和觀察的用意。製作陶器所涉及的步驟很花時間 — 例如要尋找適當的黏土,放在輪上,在輪轉動時,用十指將其塑造、成型,然後小心放入窯中燒成。在這過程中,黏土一直是被動的,讓自己被塑造。同樣地,天主通過我們的思想、意志和自由,準確地塑造我們,而我們的基本態度是等待、希望和觀察。觀察什麼?也許天主的手指正按在我們這陶土上凸出的地方,迫使我們從喜歡留連的地方走出來;也許天主得重新開始塑造,因為我們的抗拒可能破壞了祂上次的嘗試;也許天主正在以某種方式塑造我們,不過我們可能已變得如此脆硬、反應過度以致破裂了,但天主會小心再試。生命中那火一樣的痛苦折磨,是否像放置我們在窯中,按照天主的意思,塑造成為祂心目中的形狀?在這些時刻,我們應該讚美天主為我們、在我們身上所做的一切。無論代價是什麼,我們是否期待成為天主希望我們成為的人呢?

像流放時期的古以色列人一樣,我們在某程度上是處於流亡之地。我們等待、觀察並呼求上主。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我們要牢記這主要影像:我們是黏土,在天主手中,我們是被動的,而這位偉大的天上陶藝大師,卻不是遙不可及,祂正在小心塑造我們,成為祂願意我們成為的人。等待吧、觀察吧!這便是在將臨期很好的態度。

嗚謝
摘錄自羅伯特•巴倫主教的講道, 包括
“We Need A Savior”, “Watching For Grace”, “A People Who Wait”and “The Potter And The Clay”. 詳情請瀏覽 WordOnFire.org.

過往的同一聖言反思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