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從那裡起身,經過加里肋亞;耶穌卻不願叫人知道。因為那時他教訓他的門徒,給他們說:「人子將要被交在人手中,為人所殺;被殺以後,過了三天,他必要復活。」門徒卻不明白這些話,又害怕詢問他。
他們來到葛法翁,進到家裡,耶穌問他們說:「你們在路上爭論了甚麼﹖」他們都默不作聲,因為他們在路上彼此爭論誰最大。耶穌坐下,叫過那十二人來,給他們說:「誰若想做第一個,他就得做眾人中最末的一個,並要做眾人的僕役。」遂領過一個小孩子來,放在門徒中間,抱起他來,給他們說:「誰若因我的名字,收留一個這樣的小孩子,就是收留我;誰若收留我,並不是收留我,而是收留那派遣我來的。」
馬爾谷福音 9:30-37
舊約聖經記載了不少款待旅客的故事,到了新約時代,這種風氣仍然存在。例如,《希伯來書》便有這樣的一段文字,鼓勵信徒慷慨地接待旅客:「不可忘了款待旅客,曾有人因此於不知不覺中款待了天使。」(希13:2)。耶穌基督也有類似的勸諭,教導門徒。例如在今天聆聽的《馬爾谷福音》所記述的,與《瑪竇福音》有關末日審判的比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作為基督的門徒,有機會收留一個落難的人,就是接待耶穌基督;接待基督,就是款待派遣基督的天父,這是何等的榮幸(谷9:37)!因此,履行這個接待無家可歸者或者難民的「形哀矜」,應該是義不容辭的。何況聖家三口,為了逃避大黑落德的追殺,亦曾經成為難民,成為露宿者。所以,在他們身上更容易感覺到耶穌基督的臨在。
可是,為甚麼今天生活在都市中的基督徒,對於收留一個露宿者,會這樣為難呢?
生活在都市中的人,包括基督徒,難免習染了都市生活的思考模式,在不知不覺中作出了「成本效益分析」! 他們很匆忙,要花費最短的時間,做出最大的效益。他們祇會開發和維繫能夠獲得最大效益的關係,不願投資情感和時間在沒有結果的關係之上。即使不成功的項目,也要想盡辦法把損失減到最低等等。
倘若一位基督徒想收留一位露宿者,他必定相信福音的教訓,肯定這個「形哀矜」行動,會帶給他永生,「永生就是:認識祢,唯一的真天主,和祢所派遣來的耶穌基督」(若17:3)。即使這樣,這位充滿愛心的基督徒,首先也要花時間認識這位露宿者的背景,掌握到越多越好,以免招至不明因素帶來的損失。還要審視自己有沒有足夠的多餘資源,可以款待這位露宿者三個月以上;不要忘記,把他轉送給其他團體接手,也需要時間…
在不知不覺中,慈悲的基督徒已經為自己定下了底線,「我的愛到此為止」,因為我不是耶穌基督,而是一個有限的受造物,我沒有本領愛到痛仍堅持下去!
親愛的讀者,在都市生活中找不到「永生」,對嗎?
天主保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