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年(瑪竇) 四旬期第二主日:耶穌慈愛的臉戰勝一切

by 吳智勳神父
2020-03-08
四旬期第二主日

創世紀 12:1-4


弟茂德後書 1:8-10


瑪竇福音 17:1-9


 在往耶路撒冷路上,耶穌顯現自己的聖容。為耶穌來說,這事跡肯定了祂受洗時所選擇的受苦僕人的道路。梅瑟和厄里亞出現,代表了舊約的法律和先知,他們同樣是在苦難中完成使命。顯聖容時有雲彩和聲音,重複了耶穌受洗時的現象,天父喜歡這個選擇。耶穌再一次得到支持,從容地走向耶京。為門徒來說,他們一路上心情沉重,不知有無跟隨錯了師傅。但耶穌的聖容透露出天主性,雲彩顯示天主的臨在,聲音指出耶穌的身分,並吩咐門徒聽從耶穌。整件事使他們重拾信心,跟隨耶穌。

 在反省顯聖容的事跡時,我們往往把注意力放在發光的臉上,信息可能並非在此。伯多祿看到耶穌發光的臉,覺得「真好」,很想停留在那經驗上,這是猶太人喜看奇跡的天性,但耶穌不想人因而忘卻自己應走的路。祂要人注視的,是祂「人性」的臉,因為「誰看見了我,就看見了父」。保祿也肯定︰「基督的臉上,閃耀著天主的光榮」。

 耶穌人性的臉,反映了甚麼?祂的臉是慈祥的,小孩喜歡走近祂,接受祂祝福。祂的臉流露著寬恕,當伯多祿三次不認主時,耶穌回頭看他;那副寬恕的臉,令伯多祿再也忍受不住,跑到外面痛哭。耶穌的臉充滿正氣,令人不敢仰視。猶太當權者窺伺祂是否會在安息日治病,祂環視他們,令他們受不了,跑到外面設計陷害祂;兵士鞭打祂時,要蒙著祂的臉;當比拉多說︰「看,這個人!」祂的臉暴露了人的醜惡,小丑們只能大聲喊︰「釘死祂!」但耶穌的臉最能反映天主對人的愛。祂不是靠發光的臉去救贖,而是靠一副人性慈愛的臉,去贏取人的愛。祂死時的臉,一定不是咬牙切齒,而是仁愛寬恕,天主的光榮是在這副面容內顯露出來。難怪祂充滿信心說︰「當我從地上被舉起時,我要吸引所有人歸向我」。的確,連釘死祂的百夫長也受這面容感動︰「這人真是個義人」;祂的死對頭也良心發現,「搥著胸膛回去」。耶穌慈愛的臉戰勝一切。

 中國人重視相貌,人內心的狀況,可反映到面上。疑犯總用東西遮住臉面,內心羞愧,面目也無光。項羽戰敗,也以「無面目見江東父老」而自刎。京劇的面譜,也用紅面表示忠,白面表示奸。我們也以面容的描寫,表達內心,如︰拉長了臉表示不高興,黑口黑面表示不友善,木口木面表示不關心。但是,當人內心充滿愛時,他的面容是最燦爛的,也是他最漂亮的時候,最能反映天主肖像的時候。

 讓我們在四旬期,效法基督人性的臉。祂以面容反映天主的光榮,吸引人歸向主。當我們和顏悅色對人,使人從我們的面容感受到慈愛、溫暖、友善、寬恕、諒解時,我們的面上,同樣閃耀著天主的光榮,也能吸引人歸向天主。

過往的同一聖言反思

其他文章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