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祿家書】格林多後書 Ep 1 – 格後1:18-22

by Keith Fung
2022-02-19

主日及節日彌撒聖經選讀中的保祿書信:
《格林多後書》是保祿於公元57年夏在馬其頓寫的。寫這信的動機,是因他那年夏天離開厄弗所,經特洛阿到馬其頓時,在那裡遇見了他派往格林多的使者弟鐸,聽了他的一切報告之後,便給格林多教會寫了這信:一方面是為稱讚他們能從善如流,痛改前非;另一方面是為駁斥猶太主義保守派對他的誹謗,以衛護自己的宗徒職權。

《格林多後書》在常年期乙年第7-14主日誦讀,尤其着重的是4-5章。此外,格後5:17-21及5:20-6:2分別用於丙年四旬期第四主日及聖灰禮儀星期三,叫人與天主修好;格後13:11-13論聖三與基督徒生活的關係,用於甲年聖三主日。

1)格後1:18-22 耶穌不是「是」而又是「非」的,在他只有一個「是」(乙七)
18天主是信實的!我們對你們所說的話,並不是「是」而又「非」,19因為我們,息耳瓦諾、弟茂德和我,在你們當中所宣講的天主子耶穌基督,並不是「是」而又「非」;在他內只有「是」,20因為天主的一切恩許,在他內都成了「是」,為此,也藉著他,我們才回應「阿們」,使光榮藉我們歸於天主。21那在基督內堅固我們和你們,並給我們傅油的,就是天主;22他在我們身上蓋了印,並在我們心裡賜下聖神作為抵押。

❖公元57年夏,保祿結束厄弗所的傳教工作,亦即在他第三次傳教旅程結束時,原定「經過你們那裡(=格林多)到馬其頓,再由馬其頓回到你們那裡,然後由你們送我往猶太去」(16),但現在他改變計劃,先到了馬其頓。他怕自己改變計劃的做法,會削弱他宣講的公信力,他於是先證明自己的宣講並非忽「是」忽「非」的(18-22),然後才說出他改變計劃的原因(1:23-2:4)。

18-22這段是接前17節句末的「是」「非」二字而說的,按希臘原文該處是用了重疊語「是是」、「非非」(τὸ ναὶ ναὶ καὶ τὸ οὒ οὔ – to nai nai kai to ou ou),其用意是加強語氣:「難道是我行事輕浮嗎?或者我定主意,是隨情感定的,以致在我內有『是是』而又『非非』嗎?」保祿原想立刻說明他為何變更到格林多教會的探訪計劃,怕由於他改變計劃而會損害他的宣講公信力,因此他先證明他的宣講並不是無常的,並非忽是忽非的(18-22),然後才說出他改變計劃的原因(1:23-2:4)。這裡與我們常用的疊語詞「是是非非」不同(那是出自《荀子.修身》:「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即是非和好壞都要分得非常清楚之意,亦即瑪5:37謂的:「你們的話該當是:是就說是,非就說非;其他多餘的,便是出於邪惡。」但格後1:17的「是是非非」卻是指「又是又非」或「忽是忽非」。

❖「天主是信實的!我們對你們所說的話,並不是『是』而又『非』」(18)──「天主是信實的」一句,是保祿所發的誓言,他要求信實的天主,來給他作證,證實他「所說的話」,即他所講的道理,「並不是『是』而又『非』的。」首先,因為他所宣講的對象,是永恆不變的天主子耶穌基督(19-20);其次,天主特別助佑傳佈福音者,使他們堅定於真理(21-22)。

❖「因為我們,息耳瓦諾、弟茂德和我⋯⋯」(18)── 息耳瓦諾(Σιλουανός – Silouanos),原是出自阿剌美文的「撒烏耳」(שְׁאִילָא – Sh’ila;希伯來文 שָׁאוּל‎ – Sha’ul),後轉變成希臘化的「息拉」(Σιλᾶς – Silas: Silas),及拉丁化的「息耳瓦諾」(Silvanus)。息拉在耶路撒冷宗徒會議後,便一直留在安提約基雅(宗15:22,34),後於保祿第二次出外傳教時,隨他到了格林多,與弟茂德一起協助保祿建立教會團體(宗18:5)。

弟茂德(Τιμόθεος – Timotheos:Timothy)意思是「敬畏天主的人」,原是迦拉達地區的呂斯特辣教會的熱心青年教友,被推薦與保祿,作為傳教的助手。他也的確作了保祿第二及第三次遠行傳教征途上的忠實伴侶(宗16:1-5; 18:5; 19:22; 20:4等)。他也曾與息耳瓦諾一起協助保祿傳教。

❖「在你們當中所宣講的天主子耶穌基督,並不是『是』而又『非』;在他內只有『是』」(19)── 保祿所宣講的唯一對象,即是身為天主子的耶穌基督(格前1:23; 2:2)。天主子與天主父同性同體,是絕無變更的;在他內絕不能同時有「是」而又有「非」,在他內只有一個「是」,因為他本身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14:6)。

❖「因為天主的一切恩許,在他內都成了『是』,為此,也藉著他,我們才回應『阿們』」(20)── 天主向列祖以及諸聖先知所預許的有關默西亞和默西亞神國的一切,都完全實現在他身上了(迦3:16-22),所以「在他內都成了『是』」。基督是不能變更的,那麼他的宣講員所宣講的道理也就是不能變更的,因此信友們才可得到保證,全心全力來信仰基督的宣講員所宣揚的基督,並藉著基督的宣講員才得以認清基督即是實現天主一切恩許的默西亞。因此信友們才能以堅定的信心藉著基督來答應「阿們」──「是的」(見格前14:16),天主的一切恩許都在基督身上實踐了,我們當稱頌天主,感謝天主,因為天主打發了宣講員使我們認識了真正的福音。為此保祿結束說:「使光榮藉我們歸於天主。」

❖「那在基督內堅固我們和你們,並給我們傅油的,就是天主;他在我們身上蓋了印,並在我們心裡賜下聖神作為抵押」(21-22)── 天主使傳佈福音者堅定不移,也使聽信福音的人堅定於所信的道理,為達到這目標,天主賜給我們聖神。保祿在這裡指出聖神與信友的關係。他用了三個象徵來描寫聖神,他是「傅油」、「蓋印」、「抵押」。

1)聖神本身就是「傅油」(χρίω – chriō或 χρῖσμα – chrisma: chrism;教理438)。按「傅油」二字,照聖經的意義,即是委以特殊使命或重任的意思(出40:13;撒上9:16;列上19:6;依61:1;宗4:27; 10:38)。傅油的象徵也有聖神的涵意,甚至成了祂的同義詞。為了理解它的圓滿能力,必須回到聖神所完成的第一次傅油,即耶穌的那次傅油。「基督」(χριστός – Christos希伯來文的「默西亞」מָשִׁיחַ- Mashiaḥ),解說「受傅者」,即傅上天主聖神的。(教理695)。傅油禮闡明了「基督徒」一詞的原意就是「受傅油者」(若一2:10,27),這名稱源於基督本身,祂就是「天主以聖神傅了」的那位(宗10:38)(教理1289)。

2)聖神是「蓋印」(σφραγίζω – spragiszō 或 σφραγίς – sphragis: seal),以鑑定他們是他的真正使徒,並賦與他們行奇蹟的能力,以作他們真正使命的標記(12:12)。聖保祿將聖洗聖事比作天主在信友身上蓋的印章(格下1:22; 弗1:13)。天主在被選者的額上作的記號,也被稱為印章(默7:3; 9:4等)。聖神是「印記」,因為他保護我們,且是天主主宰我們的標記。天主在基督徒身上也蓋了聖神的印記(格後1:22),標示出我們整個屬於基督,永遠加盟為祂服務,也標示出天主的許諾,要在末世的重大考驗中,保護我們(教理1216, 1296)。

3)聖神是「抵押」(ἀρραβών – arrabōn: pledge),保證他們時時以他的感動為行事的標準,他又是所有信友將來得享永福的保證(格後1:22; 5:5; 弗1:14)。保祿說信友現今只蒙受了「聖神初果」(羅8:23;教理735),即是說我們的靈魂脫離了罪惡和蒙受了聖寵,但還沒有獲得「我們肉身的救贖」,即我們肉身要得的光榮。天主給人聖神作為「抵押」,以保証教友將來得享永福(格後1:22; 5:5; 弗1:14)。「聖神把生命賦予所有接納祂的人,並從現在起,為他們立下獲得嗣業的保証」(教理1107)。聖神扶助我們的軟弱,連在祈禱時也扶助我們,保証(即作抵押之意)我們所求的一切必合乎天父的旨意。

***** ***** *****

反省:我們既然說:在耶穌基督之內,一切都成了「是」,所以我們才能這樣回應說:「亞孟!」可是,在許多禮儀祈禱當中,當我們回應「亞孟」時,我們有否一個這樣肯定的心?有否熱切地回應「亞孟」呢?還是只把這話當作一個儀式上的答詞呢?「亞孟」也提醒我們,我們的話應如同耶穌所說的:「是就說是,非就說非。」其次,天主賜給了我們聖神,而這聖神就是一個保証。可是,我們的行動經常是出於衝動,很快便妄作決定。但我們若是一個真正的基督徒,就應在作任何決定之前,先停下來,呼求聖神,讓他帶領我們作出符合天主旨意的決定。

分段節目類別
語言

相關資訊

其他音頻分段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