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祿家書】格林多後書 Ep 4 – 格後4:13-5:1

by Keith Fung
2022-05-21

4)格後4:13-5:1 我們也信,所以也說(乙十)
4:13我們既然具有經上所載的:「我信了,所以我說」那同樣的信心,我們也信,所以也說,14因為我們知道,那使主耶穌復活的,也要使我們與耶穌一起復活,並使我們與你們一起,站在他面前。15其實,這一切都是為了你們,為使獲得恩寵的人越增多,感謝也越增加,好歸光榮於天主。16為此,我們決不膽怯;縱使我們外在的人,日漸損壞,但我們內在的人,卻日日更新,17因為我們現時輕微的苦難,正無可比擬地,給我們造就永遠的光榮賞報;18因為,我們所注目的,不是那看得見的,而是那看不見的;那看得見的,原是暫時的;那看不見的,才是永遠的。5:1因為我們知道:如果我們這地上帳棚式的寓所,拆毀了,我們必由天主,獲得一所房舍,一所非人手所造,而是永遠在天上的寓所。

❖保祿這段話,也是他論及自己傳福音的職務時說的:他之所以這樣勇敢宣講,是因為他所注視的目標不是暫時而是永遠的(13-18)。

❖「我們既然具有經上所載的:『我信了,所以我說』那同樣的信心⋯⋯」(4:13-14)── 保祿一開始就引用了一段聖詠的話,說明他與弟茂德一起,決不會因所遭受各種困難與迫害,而停止傳佈福音。因為他們確信「那使主耶穌復活的,也要使我們與耶穌一起復活,並使我們與你們一起,站在他面前」(14)(意即「領取相當的報應」5:10)。保祿為表達這種「信心」(πνεῦμα τῆς πίστεως – pneuma tēs pisteōs),引用了七十賢士譯本聖詠上的一句話:「我信了,所以我說」(LXX:詠115:1 ἐπίστευσα διὸ ἐλάλησα – episteusa dio elalēsa)。

但他所引的聖詠的希伯來原文(116:10),卻是「雖然說我已痛苦萬分,但是我仍然抱有信心」(讓步結構concessive「雖然⋯⋯但是」),這與他所引的「我信了,所以我說」(因果結構causal「(既然)⋯⋯所以」)確有不同,而且其意義另有所指。按此聖詠作者的本意,是要表明他對天主的信心與依賴,因而保祿取了他這一點,借用了這句話,以表明自己對天主的信賴。保祿如此引用聖經,其意思不外是說:「我們既然確信天主必使我們將來復活,並使我們與你們一同站在他前,去交代我們所負的責任,所以我們才勇敢傳道,雖死不辭。」這種引用聖經法,在猶太經師傳統中屢見不鮮,但其用意並不是要對所引經文,作牽強附會的解釋,而是作一種屬於米德辣市式的解釋(midrashic interpretation)。這與今日釋經學上的註釋有很大分別,「米德辣市」是相當自由地,利用過去聖經上的人物、事物、字眼或法律,加以解釋、引伸、增添、描繪、甚至編成故事,使聖經更為清楚、明確、易解、實際地符合於作者當代的聽眾,使他們更易獲得教義及倫理上的教訓。

❖「這一切都是為了你們,為使獲得恩寵的人越增多,感謝也越增加,好歸光榮於天主」(15)── 保祿表明自己傳福音的信心後,又加上了一句說:「這一切都是為了你們……」,意即凡我們所作所為,以及我們所受的萬般苦難,都是為了你們的得救,為了使你們獲得永生,這是我們所注目的最近目標;因了我們不斷的宣講,歸化的人數也逐漸增多,因之恩寵也隨之增添,感謝也隨之增加,而達到我們所注目的最後目的,「好歸光榮於天主」。

❖「為此,我們決不膽怯;縱使我們外在的人,日漸損壞,但我們內在的人,卻日日更新」(16)── 我們在此雙重目標之下(為人的得救及為天主的光榮),並懷有來日天主「也要使我們與耶穌一起復活」的堅定信念,那麼「縱使我們外在的人」,即肉身及其官能,因終日的辛勞與苦難,「日漸損壞」,但「我們內在的人」,即我們的內心與精神,靈魂與其能力,因天主聖寵的助力,「卻日日更新」,在超性的生活中,日進於德,直趨永生之路:「為此,我們決不膽怯」(16a)。

❖「我們現時輕微的苦難,正無可比擬地,給我們造就永遠的光榮賞報」(17)── 這正與保祿在羅8:18所寫的相同:「我實在以為現時的苦楚,與將來在我們身上要顯示的光榮,是不能較量的。」保祿在此為表明目前的苦難所換取的來日報酬的偉大,用了三個強烈的對比:「現時」(παραυτίκα – parautika: momentary)與「永遠」(αἰώνιον – aiōnion: eternal);「輕微」(ἐλαφρόν – elaphron: light)與「無可比擬」(ὑπεβολὴν εἰς ὑπεβολήν – hyperbolēn eis hyperbolēn: beyond all comparison);「苦難」(θλῖψις – thlipsis: affliction)與「光榮」(δόξα – doxa: glory)。保祿為了再加強這對比的力量,又加添了一個「無可比擬地/分外無比地」的副詞,以表明來日的賞報與目前造就這賞報的苦難二者是不可比擬的。保祿對此所以有這種偌大的信心與希望是有其原因的:「我們所注目的,不是那看得見的」(18a),即所謂的世界上的富貴榮華,名譽財帛等等,「而是那看不見的」,即所謂的天上的事物,天上的榮耀。「那看得見的,原是暫時的;那看不見的,才是永遠的」(18b)。這就是保祿在萬般痛苦中所得到的鼓勵,為此他屢次表示:他決不灰心,決不膽怯,勇敢傳教,雖死不辭。

❖「如果我們這地上帳棚式的寓所,拆毀了,我們必由天主,獲得一所房舍,一所非人手所造,而是永遠在天上的寓所」(5:1)── 保祿以「地上帳棚式的寓所」指人脆弱的肉身(伯後1:13),以「永遠在天上的寓所」指復活後光榮的肉身。人在肉身內困惱嘆息的原故,是切望不經死亡而進入光榮的肉身內;但死亡已進入了世界,人必須死,以等待肉身光榮的復活:這是天主的安排。不過天主已給人保證得光榮的抵押,這抵押即天主賜與我們的聖神。

***** ***** ****

反省:「因為我們現時輕微的苦難,正無可比擬地,給我們造就永遠的光榮賞報」(17)。人生痛苦難免,包括肉體上和精神上的痛苦,這是所有人公認的經驗,亦是我們設法避免或減少的。然而,面對一些避無可避的痛苦,可以有很不同的態度,有人自怨自艾,也有人逆來順受。保祿這句話是針對他傳教上所遇到的困難和痛苦。他認為這些痛苦可為他賺取「永遠的光榮賞報」,而且與這「無可比擬」的「光榮賞報」相比,這些「苦難」只是「輕微」和「暫時」的。聖若望保祿二世在《論得救恩的痛苦》(Salvifici doloris)牧函中,引述了保祿的話,並且指出:「天國的展望,與那在基督十字架上就開始的光榮的希望,是連在一起的。⋯⋯痛苦也是一項邀請,要人表示他道德的偉大,他精神的成熟。⋯⋯此光榮往往在人類的痛苦中,曾反映且尚在反映出來,表示出人精神上的偉大。這個光榮,不但應該在為信仰而殉道者的身上顯示出來,也該在其他許多人身上顯示出來,雖然他們不信基督,卻為了真理和正義受苦並奉獻他們的生命。在這些人的痛苦中,人的尊嚴,顯然地得到肯定」(Salvifici doloris 22)。我們可能都有這樣的經驗:到醫院探望病人時,我們原想安慰他們,但看見有些人能以這種精神來忍受痛苦,「表示出人精神上的偉大」,我們反而由他們得到鼓勵。

分段節目類別
語言

相關資訊

其他音頻分段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