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祿家書】格林多後書 Ep 5 – 格後5:6-10

by Keith Fung
2022-06-18

5)格後5:6-10 我們或住在或出離肉身,都要專心以討主的喜悅為光榮(乙十一)
6不論怎樣,我們時常放心大膽,因為我們知道,我們幾時住在這肉身內,就是與主遠離,7因為,我們現在只是憑信德往來,並非憑目睹。8我們放心大膽,是為更情願出離肉身,與主同住。9為此,我們或住在或出離肉身,都要專心以討主的喜悅為光榮。10因為我們眾人,都應出現在基督的審判台前,按照各人藉肉身所行的,或善或惡,領取應得的報應。

❖保祿在本章前數節(5:2-5)提到人切望即時與主結合,不經死亡而進入光榮的肉身內;但死亡既因罪惡已進入了世界,人必須死,以等待肉身光榮的復活;不過天主已賜給人聖神,作為保證獲得這光榮的「抵押」。為說明將來與現實的對比,保祿用了「衣服」與「帳棚」的借喻。如今在下半段中(5:6-9),他卻用了「遠近」的借喻:我們在世上就像遠離家鄉的流徙者,切願歸家與主永遠在一起。

❖「我們幾時住在這肉身內,就是與主遠離」(6)── 保祿既然深信今日在傳教的事業上所遭受的攻擊與苦難,必然給他成就來日分外無比的光榮(4:17-18),今日的死亡必然給他換來來日的復活(5:1-5),所以他時常放膽行事,無恐無懼,不但將生死的問題置諸度外,甚至「更情願出離肉身,與主同住」(8),「因為我們知道,我們幾時住在這肉身內,就是與主遠離」(6)。他更詳細的解釋這他這渴望的理由,因為「我們的家鄉原是在天上」(斐3:20),我們「在世上只是外方人和旅客」(希11:13),所以我們幾時尚生活在世上,就好比遠離本鄉,充軍在外;幾時死亡一奪去了我們的肉身,我們即可回到本家,「與主同住」;所以我們甘心情願死,好與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相結合(斐1:23)。

❖「我們現在只是憑信德往來,並非憑目睹」(7)── 信德使我們預嘗榮福直觀的喜悅和神光,那是我們在此世旅居的目標。那時我們將會「面對面地」(格前13:12) 看見天主,看見祂「實在怎樣」(若一3:2)。所以,信德已經是永生的開始:現在我們有如在一面鏡子裡欣賞信仰的祝福,好像那些給我們許下的及我們在信德中希望享受的美妙事物就在眼前一樣。我們只憑信德與主結合,總覺相離太遠,因為如今我們認識天主「猶如藉著一面鏡子,模糊不清」(格前13:12)。雖然「信德」因所信的那位而受到光照,但卻經常生活在隱晦中。死後歸家,享見天主,才是正式的,完美的親密結合。不過這「信德」也能受到考驗。我們生活的世界似乎時常與信仰給我們所保証的相距甚遠,邪惡、痛苦、不義及死亡的體驗,似乎與福音的喜訊背道而馳,足以使我們的信仰動搖,並對它構成一種誘惑。(教理163-164)

❖「我們⋯⋯情願出離肉身,與主同住」(8)── 為跟基督一同復活,必須跟基督一同死亡,必須「出離肉身與主同住」。這「出離」(斐1:23)指的是在死亡的一刻,靈魂與肉身分開:靈魂將會在死者復活之日再與身體結合。「面對死亡,人在世之謎變得極為深奧」(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18)。在某種意義下,肉身的死亡是自然的事,但就信仰而言,死亡事實上是「罪過的代價」(羅6:23)。為那些在基督恩寵內死去的人,死是參與主的死亡,為能參與祂的復活。(教理1005-1006)

❖「我們或住在或出離肉身,都要專心以討主的喜悅為光榮⋯⋯」(9-10)── 如果我們願意獲得這種親密的結合,非具有一個不可或缺的條件不可,即在審判生死者的主台前(宗10:42),獲得一個於我們有利的斷案。「為此我們或住在或出離肉身」,意即或生或死,一言一行,「常專心討主的喜悅為光榮」為目的,「因為我們眾人都應出現在基督的審判台前」,那時連最隱祕的思言行為也都要一一彰顯出來,「為使各人藉他肉身所行的」,即在世時一生所行的,「或善或惡,領取應得的報應」(10),善者受賞,惡者受罰,永遠的定案全繫於現今一生的思言行為。

***** ***** *****

反省:宋元祐三年,蘇軾在杭州與老友錢穆父相聚,都門暢飲送別時,寫了《臨江仙.送錢穆父》。其時穆父要出知瀛州,蘇軾賦詩贈別他說:「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其意是人生如歸家之旅,我也是途中一人:盡表他的超然物外,隨遇而安的豁達灑脫。我們亦可借他這一句話,代表基督徒以天鄉為家,居世如逆旅之心。

至論生死,無論是祝願自己或別人,總是要健康和長壽,總是希望活得長久。當我們年輕力壯,雄心壯志,是沒有人「情願出離肉身」的。可是,當人病痛纏身或一無所有時,偶爾也會嗟嘆說自己欲死不生,但稍有轉機便希望繼續活下去。然而人必須一死:死亡是天主召喚人到祂那裡的時候。為此,基督徒可感受到聖保祿對死亡的那分渴望:「我渴望求解脫而與基督同在一起」(斐1:23);信友同時能將自己的死亡,按基督的榜樣轉化為服從和愛慕天父的行動。安提約基雅的聖依納爵(St. Ignatius of Antioch)說:「我在世的渴望已被釘在十字架上……在我內湧出活水,潺潺地對我說:來罷!到父那裡去!」聖女大德肋撒(St. Teresa of Avila)亦說:「我切願見到天主,為見到祂,必須先死。」聖女小德肋撒(St. Thérèse of Lisieux)在遺言中說:「我不是死,而是進入生命。」(教理1011)

教父們對於我們在世上就像遠離家鄉的流徙者,切願歸家永遠與主相聚的事實,有深刻的描述和反省,很值得我們借鏡。《赫爾瑪牧者》(Pastor of Hermas)一書所反映出在羅馬的猶太基督信仰,較喜歡套用希11:9-17的話,來發揮基督信友旅居世上的主題。「你們知道:身為天主的僕人,你們就生活在異地。……你們既知道你們將來要居住的城市,那麼你們為何仍在此地購置物業,籌建昂貴的房屋,囤積居所和無用的屋宇呢?那苦心經營這城市的人,他日無法再享用它。難道你們不知道,這一切將屬於別人麼?……為此,你們必須留心:你們既是旅居此世的人,便不該為自己預備超過所需的東西。」

奧利振(Origen)常引用斐3:20的話,把「天上公民」和「地上逆旅」這兩句話對立起來。這裏所說的天和地,非指地理境界,而是指不同的渴望。以天為家鄉,即在精神上居於斯,把靈魂和心思轉離世間的事物。奧利振有時引述格前15:49來闡釋這思想:「我們怎樣帶了屬於土的肖像,也要怎樣帶那屬於天上的肖像。」這句話並非指人在末世轉變成新亞當的肖像,而是指一個靈性成長的歷程,信友透過這歷程而提升,超越現世的生活狀況。在信德內,他們已被提升到天上了。他們已到了聖言所在的天上。

分段節目類別
語言

相關資訊

其他音頻分段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