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祿家書】格林多後書 Ep 6 – 格後5:14-17

by Keith Fung
2022-07-16

6)格後5:14-17 看,都成了新的(乙十二)
14因為基督的愛,催迫著我們,故此,我們斷定:既然一個人替眾人死了,那麼眾人就都死了;15他替眾人死,是為使活著的人,不再為自己生活,而是為替他們死而復活了的那位生活。16所以,我們從今以後,不再按人的看法,認識誰了;縱使我們曾按人的看法,認識過基督,但現在,不再這樣認識他了。17所以,誰如果在基督內,他就是一個新受造物,舊的已成過去,看,都成了新的。

❖ 「基督的愛」是保祿積極履行自己宗徒職務的真正原因與動力(14)。保祿在這裡簡潔地講解了基督的救贖及信友與基督結合的深奧道理(14-15;參看羅5:12-6:11),並指出與這真理相應的基督徒新生活(16-17)。這也是保祿慣常的做法,先肯定信仰的真理,然後指出符合這端道理的基督徒倫理生活。

❖「基督的愛,催迫著我們」(14a)── 保祿以忘我的精神去履行宗徒職務,是因為基督對人類的愛(ἡ ἀγάπη τοῦ Χριστοῦ – hē agapē tou Christou)在他心內操縱著他,支配他,甚至催迫他不得不如此去作。基督既為愛我們的緣故死了,「且死在十字架上」(斐2:8),那末我們作他宗徒的,豈能不為他的緣故生活在這世界上?(羅14:7-9)。所以,保祿曾講了一句驚人的豪語說:「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內生活」(迦2:20)。是基督那「愛到底」(若13:1)的愛,給予祂的祭獻以救贖、賠補、贖罪、和補償的價值。祂在奉獻自己的性命時,認識和愛了我們眾人。(教理616)

❖「既然一個人替眾人死了,那麼眾人就都死了」(14b)──保祿繼續這樣推論說:既然基督是「替眾人死了」,那末眾人就都是死了,因為基督是「新亞當」(格前15:45「最後的亞當」),是人類的「新元首」(羅5:15-17)。其實,無論甚麼人,即使是最聖的,也不能承擔眾人的罪過,並為所有人自作祭獻。唯有在基督身上的天主子位格——既超越又包含眾人,且使祂成為人類的元首——才能為所有人作出救贖的祭獻。(教理616)

❖「他替眾人死,是為使活著的人,不再為自己生活,而是為替他們死而復活了的那位生活」(15)── 基督不僅是「代替」且更是「代表」全人類,並「為了」全人類死在十字架上(ὑπὲρ πάντων – hyper pantōn;希臘文介詞ὑπέρ 這裡兼有「代替」in stead of 和「代表」acting for 之意;參看Liddell & Scott, Greek English Lexicon);那末眾人也就在他內同他一起釘在十字架上死了。舊約祭獻與新約不同的地方,在於前者只是個「代替」(Ersatz),後者卻是個「代表」(Vertretung),畢竟牲祭和素祭如何能代表人,替他贖罪呢?這些都非真正的代表,它們只是代替品(參看 J. Ratzinger, 《禮儀的真諦》Der Geist der Liturgie. Ein Einfürung, 27)。基督是代表全人類死而復活了,那末我們這些與他同死的,也必要在他內與他一同復活(羅6:6;弟後2:10)。但經過聖洗聖事與基督一同死而復活後的我們(羅6:1-11),已再不能「為自已生活」了,只能為那「為了」及「代表」眾人死而復活的基督而生活。

❖「縱使我們曾按人的看法,認識過基督,但現在,不再這樣認識他了」(16)── 保祿結論說:既然我們藉聖洗聖事與基督同死而又重生了,那末我們的生活便從根本上翻新了。我們的觀感,我們的行事標準與前應完全不同(羅6:4),「所以,我們從今以後」,即由藉洗禮而「重生」之後,不再按一般人情的看法,按一般世俗的見識評斷任何人,而應按信德的眼光,超性的標準來認識和評斷。「縱使我們曾按人的看法,認識過基督」,是說縱使在保祿歸化之前,以一般人的眼光來認識過基督,以法利塞人的成見評斷基督為假默西亞,甚至在他的奧體內窘迫他,難為他(宗9:1-9;弟前1:13),但自從他歸化之後,「不再這樣認識他了」,而以信德的眼光認他為天主子、救世主、萬民所期望的默西亞。保祿認為與血肉的基督相遇,不如與復活的基督相遇;後者更能感化及改變人的整個生命。(有人以為這句可能暗示,保祿在歸化前曾親眼見過在世的基督,但從保祿所寫的書信中,似乎並不能証實這事。)

❖「誰如果在基督內,他就是一個新受造物,舊的已成過去,看,都成了新的」(17)── 誰若藉聖洗聖事參入了基督的妙身內,他就開始了一個新生命,「他就是一個新受造物」(羅6:6;弗2:10-15;哥3:9-10)。救贖就好比一個新的創造,這個新人類能完全反映出天主的肖像。「舊的已成過去」,舊人、舊我、舊傾向、舊罪惡,都「藉著洗禮與基督同葬了,而歸於死亡」(羅6:4);「看,都成了新的」,新生命、新思想、新觀感、新行為,因為我們是因「水和聖神」而重生了(若3:5),「穿上新人,就是按照天主的肖像所造,具有真實的正義和聖潔的新人」(弗4:24)。

保祿的改變,令他成了一個新人,他也愛以「舊人」、「新人」(羅6:4-11;弗4:24),「舊酵母」、「新麵團」(格前5:6-8)來描寫基督徒皈依基督後的轉變。「誰若在基督內,他就是一個新受造物,舊的已成過去,看,都成了新的」(格後5:17)。與主相遇後,他的生命就有一個新的方向,轉移了他存在的重心,重整他的價值觀,扭轉了他的做人態度及處世方針。「凡以前對我有利益的事,我如今為了基督,都看作是損失。不但如此,而且我將一切都看作損失,因為我只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為了他,我自願損失一切,拿一切當廢物,為賺得基督,為結合於他」(斐3:7-8)。

這個「被基督奪得」(斐3:12-15)的經驗,慢慢地使保祿與基督契合,「懷有基督耶穌所懷有的心情」(斐2:5),「有基督的心意」(格前2:16)。這就是耶穌在福音中所說的:「我住在你們內,你們住在我內」(若15:5),以致保祿能說:「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內生活」(迦2:20)。他又說:「在我看來,生活原是基督」(斐1:21),「我只願認識基督和他復活的德能,參與他的苦難,相似他的死,我希望也得到由死者中的復活」(斐3:10)。

***** ***** *****

反省:昔日,我們信德之父亞巴郎,服從天主之命,準備祭獻自己的兒子依撒格,但天主並不要他真的祭獻自己的兒子,只是要「試探亞巴郎」(創22:1),最終他以一隻「兩角纏在灌木中的公綿羊⋯⋯代替自己的兒子,獻為全燔祭」(創 22:13)。依撒格因此成了基督為人類自我犧牲獻作祭品的預像。畢竟,那代替依撒格作祭品的公綿羊,與基督的自我祭獻,有著天淵之別。取了受造的人性的基督,真正代表我們人類死在十字架上,所以保祿可以說:既然基督「一個人替眾人死了,那麼眾人就都死了」(14)。但保祿跟著作的倫理結論卻是:「他替眾人死,是為使活著的人,不再為自己生活,而是為替他們死而復活了的那位生活」(15)。「基督從死者中實在復活了,做了死者的初果……就如在亞當內,眾人都死了,照樣,在基督內,眾人都要復活」(格前15:20-22)。在期待此事的完成時,復活的基督生活在祂信徒們的心中。在祂內,基督徒嘗到「未來世代的德能」(希6:5),而他們的生命也被基督提昇到天主生命的懷抱。(教理655)

不論我們感覺到與否,已領洗的信友已開始了一個在聖三內的新生命,成了一個全新的受造物,受基督的愛所摧迫。藉着與基督同生,同死,同復活(參閱羅6:3-4),人與天主能「互為內在」(參閱若15:5),互通生命。救恩遠遠的超越死板的遵守法律,它指向與天主契合的美妙境界。無限的天主,竟可居於有限和渺小的受造物心中,這實在是聖言降生奧蹟的反映。

分段節目類別
語言

相關資訊

其他音頻分段節目